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道“洋品牌” 中国食品业能自救吗

(2012-04-29 03:11:06)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在国内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在去年完成中国食品行业迄今最大一笔海外并购案之后,又被曝欲以100亿元人民币收购英国第二大早餐麦片品牌维他麦。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光明食品,国内食品业巨头中粮、新希望、娃哈哈等也纷纷开始觊觎“洋品牌”。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食品企业变身“洋企业”,目的显然在于通过“洋品牌”所达到的国际标准,获得国际市场认可和国内消费者的信任,进而重新杀回国内市场“曲线自救”。(《羊城晚报》4月25日报道)

在“扩大内需”一再被强调的现实背景下,作为最恒定的内需品种——食品市场,当前正经历着一场痛苦的煎熬。监管就是生产力,道德也是生产力,这一点在中国的食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监管乏力,道德沦丧,食品的内需,正在因为消费者信心的流失,成为洋品牌攻城掠地的最大缺口。作为国内的食品企业,当自身无力改变产业上游的恶劣环境时,如果真是致力于谋求国外高端品牌的先进管理及上游产业链资源,以加强产业链控制及自身竞争力,这应该被理解。

但是,以中国人做事的某些态度与习惯来说,类似的“曲线救市”,并不那么让人放心。其中最大的担心,还是借道“洋品牌”的做法,一旦被跟风仿效,最终出现走样变味、挂羊头卖狗肉则很难避免。并购海外洋品牌,如果是产业链和销售市场均在国外,不想再和国内有什么瓜葛,这当然没什么说的。但这种“两头在外”式的并购,由于投入产出比的不易确定,在中国食品企业中被推崇的可能性很小。更容易被接受的做法,恐怕还是借个洋品牌之壳,或者引入洋品牌之后,依然是产业链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内”的做法。这样一来,洋品牌被中国的人文环境被动改造的可能非常之大,食品安全的隐患并不会减轻。这样的并购,不过是土商标换个洋名字,档次没有提升,消费者却容易被迷惑。

中国食品业能自救吗,这取决于食品企业对消费者的态度,而并不取决于是否借道“洋品牌”。当初的三聚氰胺,因附着在原奶“散户饲养,散户生产”的国情上泛滥成灾。风波之后,消费者本指望奶业巨头们能够依靠品牌的统驭力量,或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改变奶源的“一盘散沙”现状,或提升收奶环节的检测标准,促使奶农提高产品质量。可是几年下来,哪一家实现了真正的“全产业链”?哪一家在产品出了问题之后,敢拍着胸脯说“百分之百的责任全在自己”?中国奶业的质量标准,还不是在几家巨头强势话语权的影响下,依然建立在“照顾散养奶农”的基点上,顽固维护着依托“低成本”建立起来的共同利益?

如果对上游产业链没有信心,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实力实现全产业链自我循环,那你就或退出这个产业,或只是做个小打小闹的区域小品牌。如果真想借道“洋品牌”实现自救,那就纯粹一点,或者“两头在外”,或者“产业链在外,销售市场在国内”,千万别搞“两头在内”,消费者不放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