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食品”满天飞 监管突破点何在
(2011-11-01 11:20:43)
有机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机猪肉每公斤160元、有机杂粮每盒(268克)268元……近年来,一些食品包装上纷纷标注“有机”二字,并标榜“高质高价”。但是记者近期深入山东、广西等地,追踪一些有机食品产业链发现,随意标注“有机”、花钱购买认证、张贴假冒认证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售价不菲的有机食品,只是披着“有机”外衣的大路货,亟待整治。(新华网《新华视点》10月31日报道)
不久前,因为出售“假绿色”猪肉,重庆沃尔玛数家门店受罚后被迫向消费者道歉。现在,又有媒体在其他地区更大范围内发现“假绿色”。不难想象,作为未来重要产业的有机食品,在假冒伪劣对消费信心的持续冲击下,面临严重的产业危机。
从报道中不难看出,“假绿色”有三个面世通道:一是生产者在有机产品的源头造假,偷用农药化肥,“有机”名不副实;二是花钱就能买的假认证泛滥,普通农产品可以堂而皇之冒充有机食品;三是流通环节塞进私货,真货被一部分假货调包。
从“假绿色”这三个通道,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监管法规,又有多少针对性?执法行为又有多大的力度?不用说别的,发放有机食品认证,本该国家认监委组织地方认监委对有机产品考察认证后才能发证,但是现在连中介公司都在承揽认证业务,使认证变成一场卖权、卖关系的“纸面游戏”,更不要提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了。
食品安全监管形不成合力,缺少责任追究和监管手段,需要体制、机制的突破,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从态度上来说,再怎么难,也不能永无解决的时间表;从策略来说,目前也亟需寻求一个突破点,以此来带动其它监管环节的完善。在笔者看来,这个突破点的选择,应该放在有机食品的“身份密码”上。有了身份密码,一旦在市场终端——零售及消费环节发现问题,可立即追溯到源头。尽管我们还不敢说,这样的程序就一定能保证万无一失,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样的追溯面前,造假者、掉包者的胆子会变小。
食品密码等同于食品档案,技术上不存在问题,此前在小范围也有过尝试,但始终没能进入法规的层次。如果从立法层面上全方位推进,上述三个“假绿色”通道,起码有两个会被遏制,如果再把贩卖假认证狠打一下,监管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执法力量、执法态度有保证的前提下,如果连“追溯到源头”这样的事都没人去做,食品密码当然也就没有用了。
有人曾经把乱罚款嘲讽为“执法生产力”,当然这个“生产力”是小团体利益或私利的代名词。但是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真正的公正执法,何尝不是一股巨大的生产力?因为对内需最有效的拉动,除了要让人们“买得起”,更要让人们“买的放心”。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