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诉6年无果的冤案背后隐藏着什么
(2011-09-16 11:45:48)
河北公民聂树斌因被怀疑强奸杀害女工康某,被当地法院判决死刑立即执行。而在10年之后,河南省荥阳市公安局索河路派出所抓获河北省公安厅网上通缉逃犯王书金,其供述曾于1994年8月强奸杀害康某。2007年,被判处死刑的王书金就“检察院未诉其强奸杀害康某的罪行,从而导致无辜者聂树斌蒙冤。”的理由上诉,聂树斌的母亲也多次到省高院申诉,但没人给出负责任的答复。9月11日,法学学者和六十位律师在石家庄召开研讨会,在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之际,再次就聂树斌一案进行讨论,并签署呼吁书,要求法院尽快启动聂树斌案再审程序。(人民网9月14日报道)
前有赵作海,后有聂树斌。谁也不难看出,聂树斌远没有赵作海那么幸运,这种幸运并不仅仅指的是赵作海没有被“立即执行”而保住了一条命,还有面对冤案出现重大拐点时,当事法院所持的不同态度。二审长达几年,居然没有任何结果。任何心智正常的人,都要不免追问:怎么会这么难?此案背后到底埋藏着多深的隐情?如果跳出个案来审视,此案起码从三个角度,给社会带来了强烈冲击。
一是触动了社会弱势“物伤其类”的痛点。聂树斌冤案,起码还遇上了一个“不想让无辜者背黑锅”的杀人犯,起码还遇上了一位“不收一分钱奔波于河北、北京多年”的律师,还有那么多学者、律师、媒体人的声援。而在生活中,没有如此好运气、却同样奔走于伸冤艰辛之路的人还有多少?暂时没遇到这种事,但如果遇上了,命运也好不到哪里的预期,“连法院门都进不去”的严酷现实,必然会让更多的人对自身权利产生严重担扰。可以说,聂树斌冤案的再审拖延一天,民众对法律的信心就减少一分。
二是凸显了法律的难堪。我们的法律,对法律对象的违法规定不可谓不细,但是对执法者是否严格执法,却始终没什么办法。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我们的执法,往往并不是将法律作为唯一准绳,还要考虑不少法外因素。在法庭上,一头是对公关机关的监督流于形式、从而屡发刑讯逼供的公诉机关,一头是作为自然人、连代理律师见一面都难的嫌犯,迁就公诉方自然成了法院判决的习惯思维。而在案子成为社会焦点、极有可能翻过来的时候,人们也就不难理解,申诉6年无果,根本原因不在于审不审,而是因其背后隐藏了多少不想被拔出的“萝卜”而想不想、愿不愿审了。
三是公众渴望看到“较真”的结果。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人发出了“百姓一较真,上帝就发笑”的谑言,感叹公民权利被虚置的无奈。笔者注意到,本次签署呼吁书的学者、律师、媒体人共47人,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代表的不仅是当事者家属,更有亿万社会公众。人们渴望看到的是,社会的声援,能否真正促进责任法院的加快审理;人们更渴望看到,此案一拖再拖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