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撤消街道办事处需要怎样的前提

(2011-09-06 13:52: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副司长王金华说,中国城市的管理层次比较多,一个市就有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市、区里布置下来的任务,街道转手开个会,再布置给社区,街道起的只是个“二传手”的作用。“由于管理层次比较多,人、财、物到街道这个层级基本就下不去了,大都被截留在街道以上了。”基层社会大量的社会事物,“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街道办居委会行政化严重,未实现了解基层民意、化解基层矛盾等功能。安徽铜陵已全面撤销街道办,如评估效果良好,将在全国推广。(《京华时报》9月5日报道)

    虽然还只是一个设想,虽然这个设想提出比较突然,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王金华副司长所描述街道办事处,确实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当前的现状。以往,社会上对街道办事处的评价,基本认同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式的压力承受者,相对来说比较令人同情。但是近年来,人们对街道办事处的看法有所改变。人们渐渐发现,在“债多不愁”的心态下,街道办事处也自有自己的应对压力之策。换言之,机关不论大小,都会无师自通地学会如何彰显政绩,如何逃避责任,如何避实就虚。

    比如,一些明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街道办事处同样也会用编数据、凑材料来应付过去;比如,事情再多,街道办事处也不会让自己忙得很狼狈,那些琐碎、招骂的苦活,都可以雇人来干。街道办事处都明白,自己是区里的“腿”;他们更清楚,在自己不想太累的时候,同样可以找社区这个“腿”,来承担本该自己做的事情。

    很多人因为多年不与街道办打交道,甚至不知道街道办是干什么的。笔者曾帮一位朋友整理过某街道办事处向当地《地方志》提供的内容,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共出动执法人数xx人次,执法车xx次,参加‘清洁日’活动xx次,检查主要大街xxx条次”之类的流水账。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街道工作的特点。问题在于,且不说这些数据有多大水分,即使全是真的,这些数字的背后,谁又敢说不是在“轰轰烈烈走过场”?这又是一笔怎样的“投入产出比”?难道不该仔细算一算吗?

    当前,我国行政运行的主要特点是,领导不论大小,都只管方向、路线;体制内员工不论资历,只管高调务虚;而一线干活的,几乎全是临时工。这种现象,如果是在处于宏观地位的高层机关,或是高科技、高文化含量的单位,也还罢了,可现在即使到了最基层也是如此,连居委会都陷于开会、挂横幅、贴告示这样的务虚活动中,谁来干实事呢?

    近年来,公安系统一再推行“警力下沉”,减少机关人员,充实基层执法力量。但是在整个行政系统,这种资源下沉的先进理念,却连推进的迹象都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撤销街道办事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的行政理念不变,层层都搞“权力上收,责任下放”,即使撤销了街道办事处,还会以其它形式恢复,这显然不是改革的初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