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需要了解一个“原生态”的王濛
(2011-08-06 11:08:31)
国家体育总局冬管中心近日在一则处罚声明中说:“7月24日晚,王濛等人违反队规外出饮酒并未按时归队,在国家短道速滑队领队进行管理时,王濛、刘显伟追打领队和助理教练及上前劝阻的人员;期间损坏了酒店公共物品,并使自己受伤;在凌晨从医院返回驻地后又擅自严重干扰其他队员正常休息。此次事件性质极为恶劣,触犯了道德底线,背离了体育精神,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宣布,撤销两届冬奥会冠军得主、短道速滑名将王濛国家队队长的职务,取消她的国家队队员资格。(新华网8月4日报道)
在我国运动队管理史上,对知名运动员做出处罚并不鲜见,但从来没有像这一次引发如此之大的争议,由于对事态的起因、发展立体化了解不够,所以支持谁的都有,观点凌乱而破碎。但是有一点,是人们可以基本肯定的:那就是王濛的上述违纪事实是存在的,对其做出处罚也是应该的。而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是因为如今的社会公众,早已不可能只从表面现象看问题。
王濛有错不假,但是王濛之错,不可能与管理者毫无关系。其一,王濛在丽江、青岛两次闹事,都与醉酒直接相关,一个世界冠军,动辄借酒撒疯,其身上的其它痞气还有多少?这些毛病又是谁给惯出来的?这一次在青岛闹这么大,人们有理由怀疑,王濛的问题,就是队内“平时小错没人管,闹出大错又简单化处理”酿成的;其二,从近日媒体披露的诸多信息中,人们不难看出,领队、主教练、助教等管理人员,在对待王濛的管理上存在严重分歧,且长期没能形成统一;其三,运动队内,可能还存在难以示人的复杂问题,比如派系之争,比如涉及兴奋剂等等……管理者是否有短处握在队员手里,导致在管理时投鼠忌器?同样也是公众不能不追问的。
对于冬管中心的处罚,王濛不服气,这不难理解。在当晚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濛以“叫板”的口气对记者说:“敢不敢把我的话原原本本发出来?”微博上,王濛又喊出了“如果真的有媒体敢报道事实的话,那么就来参加我的新闻发布会。”以王濛的个性来说,无论出于泄愤还是其它什么目的,谁也不怀疑他还有不敢说的话。但问题是,把她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受众,而不是按需剪裁推出一个“概念王濛”,也确实是对媒体的一个考验。公众需要了解一个“原生态”的王濛,是希望在听听她能曝出什么猛料的同时,也看看她的综合素质到底怎么样,让公众对其人、其事做出自己的判断。
世界冠军被开除出队,毕竟是一件大事,其社会影响决不能小视。其中需要反思的,决不应该仅仅是王濛一人。然而,客观公正的反思,很多时候仅靠当事者自己并不能完成。只有通过把事实真相立体化还原,把关联因素引入分析,在公众的广泛议论中去伪存真,反思才能真正有质量。因此,把一个“原生态”的王濛推到公众面前,也许是完成这一过程的最好切入点。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