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何以折射“两大反差”
(2011-06-18 10:20:26)
日前,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和首都经贸大学联合发布首个《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据报告调查的课题组有关负责人介绍,“生活质量指数”由一系列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加权得出。主观指数包括收入、生活成本、医疗保障、生活环境、生活节奏及生活便利程度等满意度;客观指数包括人均财富、通货膨胀率、绿地面积、恩格尔系数等。从调查结果看,在30个省会城市中,生活质量指数得分55分以上的城市有15个,超过平均分54.49,排名前三位的城市是广州、上海、南京,北京名列第八。(《新京报》6月12日报道)
原报道中,“北京名列第八”被特别突出,用意十分明显:作为首善之区,生活质量指数却名列第八位,这种反差效应不太正常。但是媒体突出是一回事,公众感觉又是另一回事。近年来林林总总的城市“幸福指数”、“生活质量指数”之类排行榜,因为调查方式的未必科学、调查数据的未必权威,从而使调查结论也有着太大的相对性,人们不仅会以娱乐心态姑妄听之,而且还会以不同的价值取舍来调整认识。比如,喜欢追求商机的人,就不会过多在意城市的“生活质量指数”,所以对这样的调查报告,自然也就不会关心了。
然而,同样不能忽略的是,这份调查报告,因为采用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的加权计算,报告结论与人们的感受还是比较吻合的。仅以北京为例,虽然客观指标得分很高,但是主观指标却得分很低,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举例来说,北京人的收入可能不低,但是高房价间接推高的综合物价指数,同样高于其它城市,交通拥堵、上班路途耗时过长而导致的紧张焦燥感,职场竞争充分而导致的生活节奏过快、压力过大等,都大大抵消了较高的收入。再看医疗等社会资源的占有率,单从户籍人口的人均占有率来看,北京可能是很高的,但无论是否为当地户籍人口,你到医院挂个专家号,同样很难……,客观指标得分很高、主观指标却得分很低,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看来,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这样的数据,也并非全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性谈资,而是有一定客观性、且能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的载体。有学者认为,当前经济增长的背后,存在“两大反差”:一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存在反差;二是居民实际生活质量与居民主观感受存在反差。前一个反差,起因在于经济增长与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之间,存在一个分配的不平衡问题;后一个反差,既有政府与百姓之间还存在着“什么才是生活质量”的认识偏差,也有政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投入,因为社会建设跟不上,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果发展质量总限于低水平,如果资源分配结构总得不到优化,如果公共服务总是越欠越多,经济增长背后的“两大反差”势必愈演愈烈,城市生活质量也必然朝着与“应该”相逆的轨道运行。
原新闻:http://news.qq.com/a/20110612/000066.htm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