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院士增选应剔除“公权助力”现象

(2011-05-28 11:51: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近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11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在列。针对这份名单,网上已现各种声音,有人质疑评选标准,有人认为是院士官僚化的表现,也有人觉得“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没有什么不合理。 对此,工程院学部工作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现任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大学校长等职,并不能否认其以前从事过科学技术工作,且目前不少企业老总仍在承担部分科研工作,掌握前沿工程技术,故不能因职务身份就将这些人拒之门外。(《京华时报》5月26日报道)

    任何理性的人都不难理解,当前一些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大学校长等,过去或现在确有一定的科研背景,只要具备院士的学术水准,院士的大门不应该向他们关闭。但是,一个更为现实的情况是,正是因为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大学校长掌握着太多的行政资源,将公权用之于自身的院士助选并不困难。因此,候选人中有了他们,人们对公平的担忧必然强烈。

    公权对增选院士的干扰和影响,从中国工程院发出的相关信息中就能窥见。

    其一,中国工程院近日发出三封公开信,信中提到,近期有院士反映,一些单位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进行不正当活动,为被提名人进行“助选”和“拉票”;还有部分院士所在单位通过行政干预,向院士提出不正当要求,“严重干扰正常的提名工作,引起院士的强烈反感和社会不满”。前者,无论助选还是拉票,都是需要砸钱的。而砸钱,也是要算一算投入产出比的。而在这项投入中,个人之力的投入,显然比不过手握财权的“官员候选人”;后者,那些“单位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向院士提出不正当要求”的,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一些手握公权者出于私利考虑,让院士们在把关时对目标候选人高抬贵手。严肃的院士增选受到权力干扰,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据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工作人员介绍,工程院院士考量的是曾经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无论是什么身份,需要满足的标准是统一的。众所周知,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行政主导的社会,科研领域基本是公办体制,科研经费要靠国家拨付,人财物需要单位调配,这就存在一个谁控制资源,谁才握有项目主动权的问题。而资源既包括项目资金,还有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保障。因此,领导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着项目的生死。在这样的体制下,一个只懂专业、没有实权的科技人员,无论怎么折腾,其“贡献”又怎么比的过那些既有专业背景、又手握实权的官员候选人呢?

    院士考量的是曾经为国家作出的贡献,这样的评选标准,原则上说当然没错。但是,由于参与者身份的不同,“贡献”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公权助力的现象。因此,院士增选程序中,应该考虑如何剔除“公权权重”,否则将难以服人。
    原新闻:http://news.qq.com/a/20110526/00003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