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穿越剧”该如何理性认识
(2011-05-28 11:47:25)
自《宫》首播问鼎全国同时段收视冠军之后,2011年第二部穿越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女娲灵珠》再创收视新高。穿越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2011年被称为“穿越年”。对如今穿越题材火爆荧屏,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指出,这类穿越题材对历史文化不尊重,过于随意,这种创作主张不足以提倡。(《人民日报海外版》5月25日报道)
有人定义:“穿越剧”就是主人公穿越时间和空间,变成另一个理想的自己,参与改变历史的重大事件并与自己的理想中人相恋的电视剧,而且里面穿插年轻人喜欢的悬疑、搞笑和偶像剧的元素。在没有读到这篇报道之前,我对“穿越”还没有印象,现在我明白了,这无非就是年轻人又在拿着前些年“大话”、“水煮”之类的手法,让具有现代意识的自己“穿越”到另一个时空指点江山,当一个臆想中的“事前诸葛亮”罢了。
据专家介绍,“穿越”作为一个创作手法,本身只是一个中性的艺术类别,不仅如此,“穿越小说其实最见功力,丰富的文史知识是必备的修养。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但必须取信于人。”不难理解,广电总局批评并限制的“穿越”作品,限的只是其中“没有文学性可言”的肤浅、庸俗之作。而原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这篇短报道,当日上了新华网头条,可见此条新闻的重要。之所以重要,我以为主要在于当前“过于随意”的穿越题材,已经成为令人担忧的一种现象,有必要“踩一脚急刹车”了。
原报道用了“‘穿越’能解决现实问题吗?”这样的诘问。其实,无论是文化管理者,还是这类作品的作者,对此都不会有什么异议——“穿越”确实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但是在需求上,官民之间的认识存在落差。从民间来说,“穿越”追求的无非就是一个无厘头效果,在搞笑中放松一下神经而已,压根没想过让作品载什么“道”。但是作为文化管理者,显然不能这样认识问题。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近年来对价值多元的绝对强化,已逐渐走向了一盘散沙式的“主流虚无化”,秉承民族传统精神、崇尚文明进取的主流文化观,目前还需要通过对文化市场的控制和引导来实现。因此,对粗制滥造的“穿越”,就有必要从宏观上加以调控。
调控,意味着控制与引导。控制,一要从总量上加以控制。文化产品,历来有“有益,有害,无益也无害”的区别。对有益的品类加以鼓励,对有害者坚决取缔,对无益也无害者要控制总量,这是管理的必要手段。二是在内容上要控制底限,正史不可戏说,英雄不应调侃,一切本该严肃的东西,不能被拿来“搞笑”,这就是不容突破的底限。而在引导方面,既要从认识上加强教育,也要从政策上有利于创作者做出选择,组织力量推出更多“含金量”高的作品。因为与其埋怨受众浮躁,倒不如在文化产品的“含金量”上多下功夫。
原新闻: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5/25/c_13892163.htm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