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尽管上海已经下调出租车司机的“份儿钱”,但关于上海出租车运价要涨的消息已经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而在百姓看来,如果真要涨价,应该先公布出租车公司的实际成本和利润水平,以及那些“份儿钱”的去向。据有关专业人士粗略统计,出租车公司的内部报酬率超过40%。据此,该行业是少有的暴利行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市场经济的法则,作为经营主体,出租车公司应当将“份儿钱”、“管理费”列入联动范畴,首先降低“份儿钱”,其次再考虑运价。(《中国青年报》5月13日报道)
有人可能认为,只要合法经营与依法纳税,如何计提成本,如何内部分配,都是企业的自由。这样的说法,对中国的出租车业来说却远非这么简单。众所周知,目前的出租车行业,基本还依托于政府授予公司特许经营资格来运行,这种带有相对垄断的经营,因为一头握有宝贵的行政许可资源,一头涉及到司机和乘客的切身利益,其经营成本就决非是企业内部的事。但是,近年来一次次的出租车涨价听证会,涨价方出具的运营成本往往成为争议最大的糊涂账,听证的意义大打折扣。
区区出租车公司的经营成本,为什么长期扯不清?这决不可能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想不想、愿不愿的问题;也决不是公司想不想、愿不愿的问题,而是当地政府想不想、愿不愿的问题。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乎两条。
首先,目前各地的出租车运管模式,都是“政府部门——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金字塔式层级管理体系。这样的做法,说白了就是政府先给自己找个“腿”,而这个“腿”既不可能占用紧缺的行政资源,也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只能把经营垄断权作为回报,让出租车公司在经营中为政府代行一部分管理事项。这种既“公益”又“市场”,既有行政影子,又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思路,使政府对公司的要求,一要“绝对听从政府统一部署”,二是“别出事”,对经营成本的虚实,以及因此而向消费者、司机转嫁了多少,自然只能有所忽略了。
其次,在当前的运管模式下,出租车公司的经营成本,肯定不是纯粹市场化经营语境的,这是外界称其“暴利”、业内频频喊冤的根本原因。比如说,为了大气环境,政府强制报废“面的”、夏利等车型,有的使用期还不到2年;再比如政府一个令,出租公司就要统一安装“双燃料”设备、新的计价器、GPS报警装置等。而所有这些增加的成本,政府与企业间又是一笔什么账?没有竞争、又必须增加的这些非市场化成本,如果向司机和消费者进行了转嫁,客观上就有“强制消费”之嫌,政府又怎么可能想公开、愿公开呢?
政府官员们可能都会认为,出租车是城市的脸面,一定要管好。而所谓的“管好”,无非又是车容车貌,安全运营,少“宰客”等,这当然不错,却又是非常表面的东西。如果出租车公司十分容易地成为食利阶层,岂不是在更高层次上“更没脸面”吗?解决积弊需要开阔思路,行政手段,市场手段,如何各取所长地融合,这需要大智慧,更需要大气魄。
新闻由头: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5-13/065122456527.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