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的“皇帝新衣”总算有人说破了
(2011-05-23 11:46:43)
近日,82岁的前长沙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朱尚同,看到自己家附近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没有坏的居民楼也全部搭上脚手架装修,因不理解这样一哄而起的行为,撰文直指该市在这项活动中,出现一些肆意挥霍国家财政,重形式、轻实效、扰民损民的荒唐现象,批评这些做法“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老人愤然一写,没想到被记者捅上微博。在区长闻讯上门解释、而解释的内容也经不起记者调查之后,老人不仅不为此事的广为传播而担忧,反而认为网络是反映问题的一个不错方式。(《中国广播网》5月22日报道)
说实话,有关文明城市评选“重形式,轻实效,劳民伤财”问题,以前也不是没人说,但是因为人微者言轻,且没有微博的传播力度,所以总体上说,这件“皇帝新衣”还没有被公开说破。如今这位退休老干部的所作所为,很容易让人引发这样的联想:如果不是离开官场,同一个人,他还敢不敢、能不能如此坦诚地说这些话?如果从反向来推理,如今在职的官员中,敞开心扉讲真话的人,概率能有多大?透支政治资源换取政绩这样的事,有多少官员心知肚明,可有几人能够超脱于现实利益,敢于正视于此,从党的事业、人民利益的高度来对待?
这几年,各级政府无一不把发展挂在嘴边上,但是到底发展了什么?取得成就的同时,又透支了什么?透支了多少?从朱尚同反映的问题中,我们无法不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在许多群众都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下,非要强制推行?
笔者以为,就公共投入的顺序而言,本当以民众的基础需求为基本着眼点,以基本民生问题为优先,首先考虑为社会成员提供“一般性”的公共消费品。反观中国现实社会,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常呈现出一种颠倒的状况。一提社保、基础教育等基本民生投入,总是财政紧张。而即使是贫困县,“面子工程”也不能输给富裕地区。因此,长沙或者全国其他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到底是投资几个亿,还是几千万,都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从社会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这种评选的必要性似乎需要重新审视。
退一步说,就算必要,也应该从科学的角度,仔细斟酌一下“评什么”。在我看来,城市文明的核心,应以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城市文明运转和居民生活质量为重点,着眼于城市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生态环境。相对来说,只有生活环生态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正因为如此,创建活动才大多只围绕这个做文章。这种“软”、“硬”失衡现象,很大程度上败坏了这项活动的积极意义。如果再从是否实事求是的态度上说,还有一个“怎么评”的问题,如果评选只按被评选城市安排的路线走,如果评选尺度弹性很大,“文明”恐怕又要再打折扣。如果再从评选主体来说,“谁来评”的问题同样需要重新思考……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