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缓涨两个月”之后又该怎么办
(2011-04-17 21:48:38)
近日,有粮企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原定4月份上涨面粉价格,每斤上涨三分钱,但是现在根据国家粮食局的要求,延迟两个月上涨。记者从涉及的几家粮企证实,“已接到国家粮食局的文件。该文件已经在企业内部公开,但文件明确是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控制物价的精神而发布的”。(《京华时报》4月15日报道)
新闻上网后,不少网友认为,面粉价格上涨,是粮食产业链“完全市场化”的必然结局——上游的生产、流通成本提高了,面粉价格不涨很难。经过市场的配置,生产化肥农药的,生产种子农具的,运输仓储粮食,以及各环节的打工者,才能在各取所需中实现利益均衡。而持这种观点的人恰恰忽略了,在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三环节中,消费是最被动的一环。因为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有着很大的刚性,价格几乎无法抑制需求。这种“多贵也要吃”的特点,再加上涨价所形成的惯性推动,往往容易把价格推到毫无理性的疯狂地步,这显然不是仅靠市场调节就能很好解决。借助政府的调控,人为踩一踩“急刹车”,显然是必要的。
但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两个月的缓涨期过后又该怎么办?石油价格涨的那么痛快,最低工资标准都在上调,流通成本也没有更多下降空间,粮价又能扛多久?有专家认为,政府可以对暂缓涨价的企业给予补贴或者政策照顾,比如贷款优惠,利率优惠等,或者采取减税等措施。但这种政府为市场买单的行为,既不可能持久,也因为可能对市场产生误判、对企业的真实成本掌握不谁而造成损失。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如何划分“必要调控”与“无理干预”的界线。而在目前,要划清这个界线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今粮食市场已经放开,但由于事关民生,此类商品的上下游联动又比较复杂,如果政府过多进行直接干预,很有可能使企业经营难有回旋余地,给经济生活带来另外的风险。
在两个月的缓涨期内,政府最该做什么?我个人认为,最首要的还是要把调控目标放在上下游的成本联动上,比如,粮企反映流通成本比较高,那么政府就应该考虑,是否也把粮食纳入流通的“绿色通道”,以减轻粮企的成本压力;
其次是降低涨价的“蝴蝶效应”,层层减弱涨价预期的扰动。这需要政府加大调研力度,精准掌握上下游产业的成本、价格动态,为调控提供底气。比如,现在的企业涨价,都打着“原材料提价”等旗号,但是原材料到底提价多少?成本到底增加多少?增加的成本是否就该提价这么多?业外人士并不知情。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帮助消费者追溯涨价的源头,算清涨价的明白账,曝光无理的搭车涨价、不当涨价,擦亮消费者的眼睛,让消费者用自己的消费行为投票,就既解决了“审慎干预”,又间接打击了冲击价格秩序的行为。
此外,在粮价缓涨期间,政府的另一项任务,是强化未来的价格调控机制。本次粮价上涨的压力增加,我以为与启动预案相对迟缓有一定关系,而没能早做反应,归根到底还是对相关因素的连锁影响估计不足。这既需要从制度层面予以加强,也需要加大投入,建立可抗衡市场异动的足够储备。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