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馒头”呼唤食品安全监管根本性突破
(2011-04-17 21:44:43)
在馒头的制作过程当中,随意的使用防腐剂还有添加剂,过期的馒头被重新回炉,
沪华联等超市多年销售染色馒头,防腐剂甜蜜素齐上阵。生产这种馒头的企业工人说,我自己做的东西我知道,这些馒头打死我都不会吃,饿死我都不会吃。对于这样的馒头,有关部门又是如何监管的呢?厂家工作人员介绍,馒头一般就是一个月抽查一次,我们拿样品到办公室给他们,一般不让他们去车间。他们来的时候,我们把车间的门都关起来,不让他们进去。(央视《今日观察》4月11日播出)
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程度已不用多说,有关部门也一再申明严厉打击。可为什么触目惊心的事还是一再发生,屡屡刺激人们的神经?稍有认识能力的人都不难看出,根本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始终没能走出老一套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措施的泛化与粗疏,纸上淡兵多,实际到位少;二是眼睛盯着监管对象多,唯独不在自身的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那么,食品安全监管怎样才算根本性突破?我以为起码应该从三个方面破旧立新。
在体制上,打破传统的多部门分管,成立从国家到地方、上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督局。当前食品安全危机四伏,不完全是科学技术的问题,更多还是政府监管体系的不科学、不健全。其中最令人头痛的,是监管部门多,责任边界不清:工商部门只管生产经营资格;农业部门只管原始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商务部门只管流通环节;质监部门只负责食品生产中出现的质量标准问题……当几种情况同时出现并纠缠在一起时,监管体系与社会现实不同步、不协调难题则暴露无遗。只有跳出这样的体制束缚,成立一个专业、高效、统一的精干部门,实行从田间到地头的全方位监管,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在监管机制上,打破传统的“坐办公室抽查样品”式监管,实行由监管人员分片包干式主动上门执法,并将常规执法与重奖举报相结合,切实提升监管效果。
在监管模式上,力推食品条码制。食品包装烙上“身份密码”,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可立即追溯到源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震慑违法手段。相对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待,实行条码制提高的那点生产成本,相信多数人能够承受。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多年来我们的思路都停留在“大多数安全”的自我安慰状态。在食品安全日益严峻的今天,到底应该在“有漏洞”与“无漏洞”的前提下来考虑问题?还是停留在“大多数”与“极少数”这样的相对概念上?这是一个监管思路上的分水岭。因为“问题食品”的比率再低,也暴露了监管体系的不健全。这样的监管,就只能算是“尽人事,听天命”式的无奈,而这显然与百姓的要求相距太远。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