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镇化率虚高现象早该纠正

(2011-04-17 21:43:2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近日,“三农问题”专家,我国学者型财经官员陈锡文对媒体说,过去10年,是中国城镇化推进速度比较快或者最快的时期之一。但是由于统计口径方面的原因,城镇化率存在“虚高”现象。我国城镇化人口的统计按国际惯例进行,即在城镇连续居住超过6个月,便统计为城镇人口。但实际上,仍有10%—12%的城镇人口是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人民网4月11日报道)

    在读到这条新闻之前,我曾换了不少关键词,终于从网上搜到了“城镇化率”的相关解释: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即:城镇化率=本地区城镇人口/本地区总人口。当时看过之后,我还是不大明白:所指“城镇人口”,是指户藉人口,还是居住在城镇里就算数?看了上述陈锡文先生的谈话我才明白,原来我们是把“在城镇连续居住超过6个月”就算城镇人口了。

    前两年就有媒体报道,北京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3.62%。当时我的感觉是,虽说北京是“大城市,小郊区”,但是只差十几个百分点就达到百分百城镇化,无论是从学术理性看,还是和日常感受相比,都还有着相当的差距。从学术理性来说,城镇化都应该有不同的定义标准。比如,人口学讲的城镇化,应该是农业人口转化为严格意义的城市人口之进程;地理学上的城镇化,是农村地貌转变为城市景观的过程;社会学上的城镇化,是城市文明覆盖农村,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经济学角度的城镇化,大概又该是由农村传统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的社会化大生产……那么,北京83.62%的城镇化水平,到底属于哪一类呢?难道仅仅就是“在城镇连续居住超过6个月”这样一个标准吗?

    再从日常感受来说,我从小在京郊长大,在市内也生活了40年,可以说是城乡“两栖动物”。我的故乡,现在也算是个“镇”了。可我每次回去,看到除了土路修成了柏油路,街边有了几盏路灯,还看不到任何其它市政设施,也没什么像样的“产业”,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还完全是农民式的……难道,这也算是“城镇化”了吗?

    城镇化水平这样的数据,是一项公共信息,也是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依据。但是,“在城镇连续居住超过6个月”这样的单一指标,显然无法概括城市化的所有内涵。退几步说,即使不提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视角的城镇化,让那些被列入城镇化率的人口告别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一视同仁地享受公共服务,总该是不算过分吧?连这些基本要件都没有达到的城镇化,很难说不是一种心态浮躁的产物。好在从陈锡文先生的谈话中,我们已窥见高层正在纠正这一现象,这当然是令人欣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