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出格”值得肯定 课堂“旅游”有点过头
(2010-06-04 23:08:37)
在山东省茌平县的杜郞口中学,每节课老师讲不超过10分钟,学生讲不低于30分钟。上课铃响,教室里反而变得比上课前更热闹了。老师的开场白之后,讲台就被学生们“占领”了。同学们一个接一个争着走上讲台,讲述他们对授课内容的看法。一旦有同学讲错了,全班同学都会大声喊出错误的地方。这样“出格”的教改已成当地独特一景,学校收取每人60元门票,每天却仍然有成百上千游客来参观。游客在教室里随便出入,学生们仍学得专心致志。(《广州日报》6月2日报道)
一项颠覆传统的教改实践,不仅给教育界人士带来极大兴趣,居然还引发了教育与经济的联动——每年涌入的十多万游客带活了小镇经济,甚至让县城里的宾馆起死回生。由此可见,教育,教改的社会影响力非常之大,教育作为重要的人文资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甚至要强过经济实体。
仔细品读这篇报道,我觉得应该从教改本身和教改拉动经济两个方面分别评价更为客观。
从教改本身来看,此事的积极意义不容置疑。所谓的“出格”之处,说穿了只是启发式教学的另类说法。其实在很多重点中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早已不是“满堂灌”,而是只在“点拨”和“答疑”上花心思,学生主要靠自学或互教互学。杜郞口中学在这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互教互学的空间放得更大。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在于,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讲授给同学,讲对了可以获得同学的掌声,讲错了也无非遭到同学玩笑式哄闹,青少年特有的表现欲,可以促使其学习更积极,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杜郞口中学升学率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性提升,都证明了教改的成功一面。
此外,此类教改对教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一般性的“欲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更要讲究“水”的质量。因为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思维极其活跃,老师素质不高,被学生问个目瞪口呆是极有可能的。把握、控制学习方向和力度,永远站在高于学生的视角上指导学生,对老师的能力要求,要远高于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教学。
课堂该不该成为旅游景点,卖票参观?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在以往的传统思维中,创出了新鲜经验的地区或单位,接待参观者被认为天经地义,接待之累只能自己承受。而杜郞口中学采取把课堂开放、卖票参观的做法,缓解了自己的接待之累,而且对于参观者来说,负担也并不大,对这样的“市场化思维”应该予以理解;而从另一方面看,课堂成了旅游景点,熙熙攘攘的参观者,对学生们的学习干扰肯定也是存在的。本来应该“更好”的教改成果,在参观者的干扰下打了折扣,事实上也是侵害了学生利益。因此,还是有所节制为好。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