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胶囊公寓”迎首位房客 该喜还是该忧

(2010-04-10 17:17:52)
标签:

杂谈

    4月7日晚,25岁的山西姑娘张琪搬着自己的全部家当——一个小整理箱来到北京海淀区六郎庄,成为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胶囊公寓”的首个租客。(《每日经济新闻》4月9日报道)

    连日来,由退休工程师黄日新设计的“胶囊公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设计者介绍,目前的“胶囊公寓”一共有两种型号,90x240厘米和120x240厘米。而且“我的公寓墙壁是用钢板和混凝土做的,和北京许多地方将房子隔成小间的木板材料不同,具有防火、防盗和防热功能。”但是谁也不难体会,如此逼仄的空间,与其说是公寓,倒不如说是地下工作者藏身用的夹皮墙。

    “胶囊公寓” 其实算不上什么创新的东西。近几年,房屋中介公司把房主的房子隔成小间转租的做法很普遍,“胶囊公寓”的性质,其实也是脱胎于这种做法,只不过,黄日新老人把隔间做的更精致,而且赋予了一个既与时代契合、又形象易记的概念,而且还因为搬到了房展会上,因而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媒体关注,自有关注的道理。尽管有人认为“胶囊公寓”是对高房价的讽刺,也有人认为不具备起码的人性化条件而没有推广价值,但在网上发起的相关调查中,认为“胶囊公寓能得到推广”者仍占了55%;认为“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很严重”者占了89%。不难看出,两个调查选项的结果,后者对前者形成了支撑。换言之,正是因为人们觉得“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严重”,所以才认定胶囊公寓能得到推广。

    对高房价的讽刺也好,达不到起码的人性化也罢,对于急需栖身的需求者来说,扯的都有些远。推广价值的大小,焦点只在于对“胶囊公寓”的改进程度,并不是“胶囊公寓”本身。因为概念之争,终究敌不过市场的力量。此外,认为胶囊公寓能得到推广,还基于对客观现实的一个理性判断:以大都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来看,让百分之百的流动人口都能满意安居,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在当地政府管不过来的那部分人中,需求当然也有层次之分。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房子再小,也总强于无处栖身。因此,“胶囊公寓”为什么就没有推广价值呢?

    尽管我们说“胶囊公寓” 算不上什么创新的东西,但是黄日新老人为此打造的“概念”和精心抓住的时机,还是值得称道的。“胶囊公寓”让租住者多一种选择,这当然该喜;但是,如何解决“北漂一族”这个群体的住房问题,政府也好,市场投资者也罢,谁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意,逐步改进其缺点,并能获得法规政策的支持?这显然又是令人担忧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