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换编制是一种“钓鱼”入编
(2009-10-30 23:45:25)
前不久,河北省威县采取公开招聘、层层考试的方式,从500多名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了191人,充实到全县中小学的教学一线。可是让这191位选拔胜出者没有想到的是,10月中旬,就在他们刚刚上班没多久就被告知要捐款,专科毕业生捐5万,本科毕业生捐3万,名目是“捐资助教”。(央视《焦点访谈》
10月27日报道)
尽管该县教育局长一再强调,局里只是进行过宣传和动员,捐款完全是老师们自发和自愿的行为。那些面对镜头接受采访的教师,也在尽力“配合”局长的这一说法。但是记者的深入调查表明,“捐出五万入编制,否则岗位不保险”的压力,却是通过种种途径,实实在在落在了这些新教师的身上;尽管在记者采访后,县委和县政府表示这一做法不妥,决定予以纠正,退回已捐资金。但这种让政府被动的退款,拿回“捐款”的教师们又怎么可能踏实?
编制的价值有多大?现在几乎到了无法量化的地步。为了一个编制,有的博士生屈就于街道办事处;为了一个“国有员工”的编制,大学生蜂拥应聘环卫工。前几个月,媒体报道湖南省溆浦县环保局的潜规则——并不属于正规公务员编制的进人,普遍要收“押金”一两万元,局长还说,“并不多,也很合理”,至于这到底算什么钱,为什么要收,却没人说的清。
编制如此紧俏,供需的天平必然倾斜。而与市场供需不同,编制的“供方”,是手握公权的各级机关,如何在增加编制的过程中完全出以公心,挡住来自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就成了一个坚守还是堕落的考验。而在这样的考验面前,大大小小的堕落者,有的采取既理直气壮、又小打小闹的约定俗成规则,像上述溆浦县环保局那样;有的则采取“表面自愿,暗中相逼,狮子大开口”,像威县教育局这样。而无论哪一种,骨子里都是觉得太便宜了得到编制的人,“不收白不收”的心态非常强劲,给政府公信力带来极大伤害。
近日来,上海“钓鱼执法”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如果我们把威县的“捐款换编制”与上海的钓鱼执法联系起来看,会发现其中的异曲同工。前者,是以“钓鱼”的手段,诱使事主进入违法的圈套,再利用执法权罚款扣车,满足相关各方的食利需要;后者,是以形式上“自愿捐款”、事实上变相逼迫的手法,让事主在经历了层层竞争筛选、又要花几万元买编制到底该“进”还是该“退”中备受煎熬,再利用编制审批权相要挟,达到敛财的目的。
如今,2010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其它以编制为附加价值的招考也不会少。层层过关后,有幸杀出重围的人们,是否也会遇上名为自愿、实名逼迫的“钓鱼入编”?各级党政机关,又该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