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待通识教育的“瓷泥”效应

(2009-10-09 10:52:52)
标签:

大学

本科

通识教育

人才

瓷泥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长假即将结束,回到课堂的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学生想的不仅是那本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本的《诗经》、那些天书般的拉丁文,也许还会想:还有记者来旁听吗?然而,对于这所“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对于“学生的人生榜样不是亿万富翁,而是学富五车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的另类宣言,想不被媒体关注,几乎是不可能的。(《广州日报》10月8日报道)

    尽管校方一再声称:“博雅学院只是整个通识教改试验的一个环节,大范围、不同学科间的通识教育改革,更值得关注。”但是通识教育在大学中被引入几年来,并没有出现引人注目的社会效果。这次中大专门成立以通识教育为特色的博雅学院,起码在形式上把这项教改引向了“专业通才教育”的更深层面。

    尽管通识教育近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但是笔者以为,通识教育不敢说是唯一方向,起码也是一个有益创新。而这项创新的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弥补当前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的缺陷上。

    当前本科教育的最大缺陷,在于“工具思维”独步天下,学生缺少内涵,不会思考,尤其是不会站在较高视点上思考,文化底蕴越来越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今本科生的动手能力不及职教毕业生,学识素养也因为工具化理念的局限、整天泡在“分科很细,教法很粗”的流水线上而难以提高。这种“上下够不着”的本科教育,教出的学生很容易思想方法单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不强,从而直接影响着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从另一角度看,社会对本科生需求的恰恰是其“复合型”能力,起码也应该具有“复合型”的潜力。如果要选择技能型人才,他们的目光只要锁定在中职一级教育,最多再做些培训就可以了。这正是当前本科教育与社会需求最难以对接的尴尬之处。实施通识教育,是否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复合型潜力?虽然不能做绝对肯定的回答,但是有益于此却是可以肯定的。

    前几年复旦大学熊思东院长说过这样的话:“4年本科教育不一定就能培养出一个人才,但我们要为用人单位制造出一块好的‘瓷泥’。”这应该代表了社会对通识教育的普遍期待。因为懂一些陶瓷工艺的人都清楚,好的瓷泥是由好的原料配比、好的研磨加工形成的,如果再有好的工艺和烧制条件,一件好瓷也就应运而生了。“通识教育”的基本功能,正如陶瓷的“炼泥”工序——不一定直接造就人人认可的人才,但却可以通过对综合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出真正有思想内涵、有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复合人才”。当然,所有这些,不仅需要认识到位,更需要制度保证。比如,通识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考核?是否应该纳入“硬学分”?这些问题不解决,通识教育很难不被边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