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二次房改”的建议价值何在

(2009-09-17 17:47:15)
标签:

房地产

二次房改

平租房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针对有媒体报道的“目前国内住房总价值可能超过90万亿元”,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当前的房地产游戏规则不具有可持续性,地方政府靠高价卖地获得财政收入,高地价又直接导致房价上涨和普通百姓无力买房。要解决目前的楼市难题,就必须进行第二次房改,基本方向应该是由政府主导提供住房服务。除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府要建更多的平租房,将目前未纳入政策性住房的中等收入群体纳入其中。(《中国日报》9月16日报道)

    如果上述“90万亿”的数据可信,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一是足够惊人,足够畸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倍,都被“固化”在房子上,从理财的角度说,流动性岂止一般的差?二是住房的“价值”透视了社会之病。住房的现有价值含有多少泡沫?它们到底值不值那么多钱,我们都没必要太费心思考虑,只要看看“国人要不吃不喝20多年才能买房”这一强硬现实就不难悟出,近年来的房改,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其价值都实在太相对、太需要做出修正了。

    站在这一背景下分析李稻葵的观点,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称道:

    一是建议的视角比较高,有一定战略意义。李稻葵的观点有两大内容:一是强调政府主导,公益或准公益化操作;二是突出以50%的平租房,逐步扭转以买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商品化。前者,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提出了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是建议有利于明确政府责任。近年来,在房地产领域,相关各方的“角色意识”比较混乱。宏观上,政府与开发商之间,在拆迁补偿的标准与方式上,在招拍挂的规范度上,很多利益纠缠不清;此外,在保障性住房刚刚被推出时,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把分配权交给开发商,造成购买者“搭帐篷排队”的独特一景。“公司化”与“公益化”两个角色集于一身,“公益”就很难不被当成包袱。建议中的“政府主导”,隐含政府应该在房地产领域逐步淡化利益主体之意。

    三是建议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以50%的平租房,来平抑高房价,解决百姓住房难,事实上和房改之前多数百姓“租公房”没什么不同。而由政府来当这个“公益大房东”,不仅会遏制“高价卖地——推高房价——炒作风行——买不起房”的泡沫接力,而且通过国有独资或控股,成立平租房租赁公司,代表政府行使管理职责,操作上也不是什么难事。

    住房制度改革,原本就不应该是“商品化”一途;而住房商品化,也不是一定要人人买房。可是近年来的住房制度改革,却走入了“只能买房,只能买商品房,只能买开发商的商品房”误区。不用说房价泡沫百姓们无力左右,就算是房价没有泡沫,也未必所有人都愿意“花明天的钱”买一套房子自住。人的价值观本来就不同,就算住一辈子平租房,只要承租户拥有不被无缘无故赶走的权利,为什么非要去当房奴?这些最实际的问题无从解决,百姓们当然要期待李稻葵“第二次房改”的建议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