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该应选择什么样的评论员
(2009-08-19 17:47:20)
最近,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完成,收视份额有所提高。《法制晚报》邀请了三位权威业内专家,给改版后的央视新闻频道打分。结果显示,专家一致认为,包装、主持人的变化只是其次,最重要还是内容,但内容一项得分最低,仅为7分(总分10分)。专家争议焦点在于评论员队伍的权威性。有专家认为新增的评论员很不错,是在学习凤凰卫视培养自己的评论员队伍;但也有专家认为央视现有的评论员无法和凤凰相比,他们连个知名的专家都算不上。(《法制晚报》8月17日报道)
看得出来,在对央视新增评论员的评价上,专家们所谓的争议,只是建立在评论员的“专家资格”上,对“评论员专家化”这一点,并不存在争议。而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以新闻立台的央视新闻频道,建立自己的评论员队伍,从任何角度看都很必要,甚至是必须的。但是,必要也好,必须也罢,都不意味着随随便便就能做好。“专家评论员”如果被绝对化,就很有可能给评论员这一形式带来负面效应。
笔者认为,类似央视新闻频道这样的媒体,首先应该明确评论员的职能到底是什么。是权威发言?是提示引导?还是立体反应?这应该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而定。有些新闻,专业性比较强,比如财经类,评论员的职能就应该倾向于权威发言;而有些新闻,政治敏感度比较高,则应该倾向于对关键问题的提示引导;而有些新闻,社会性比较强,则应不止于专家意见,而倾向于立体反应。
评论员职能的多元化,决定了评论员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上述“权威发言”与“提示引导”无需多谈,而对于涉及范围广、不同阶层对新闻事件的感受也会不同的重大新闻,在评论员的选择上,就应该注意立体表达。比如政策保障住房被大量出租这样的事,从起源发展、现状难题到解决之道,就需要官方、专家、当事者、普通公众起码四个视角的代表性观点,才能基本上做到立体表达。而只有做到了立体表达,这一类新闻才算挖掘到位,评论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
发生了重大新闻,观众或读者想在第一时间听听专家怎么说,这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心理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走上媒体,评论新闻事件,也就成了近年来日渐兴盛的景观之一。但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专家学者固然有较深的学养背景,术有专攻,但也有一些专家表达能力、尤其是把专业知识转换为通俗说法的能力以及对边缘学科的理解整合能力比较欠缺,评论效果并不理想。不同媒体要有不同的评论员定位,不同的评论内容也需要不同的评论员结构,如果不区分具体情况,一味盯着专家学者,观众或读者是不会买账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