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成本不是一本“企业账”
(2009-08-19 17:45:21)
从去年年底开始,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陆续加入了自来水涨价的“大合唱”,有的城市还为此举行了听证会。但是,所有的提价,无一不是“供水企业亏损”、“有利于节水”等泛泛理由,而对这些理由本身,始终没人给出真正让人信服的“明白账”。不久前,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对河南省洛阳市的自来水涨价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采访,揭开了“亏损”、“节水”的冰山一角。(央视《经济半小时》近日报道)
读了报道全文,笔者有三个最深刻的感受,并由此形成了对“供水企业亏损”与“有利于节水”的全新认识。
其一,供水企业愿意公开成本,为什么不能如愿?洛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称,我是希望社会各界对我们监督的越严越好,企业申请调价,政府作难,百姓反对,如果能建立一个成本监审机制,始终保持一个利润率,老百姓就不反感了,社会也都比较好接受。以前我们一直认为,不愿公开成本,是供水企业怕自身的高福利曝光于世。现在看来,为了自证清白,企业并不反对把经营成本公开。那么到底是谁在其中作梗?供水企业的经营成本,难道真有超越正常经营之外的更复杂成因,导致不好说、不能说吗?
其二,自来水成本决不是一笔“企业账”。在回答记者有关“为什么06年和07年亏损还分别仅为629万和829万,而08年亏损一下子扩大到近4000万?”时,洛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称,03年以来,新区城市管网投入建设,08年进入固定资产提了折旧。此外管网建设又以贷款为主,财务费用上升66%。而记者看到的却是,新区很多楼房还在建设中,即使建成的楼也没有住满。一套新的管网系统要用多少年?每年要提多少折旧?在新区城市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利用的情况下,折旧费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计提?城市的供水系统本属公用事业,贷款的使用比例应该如此之高吗?所有这些,都为自来水的成本核算留下了太多争议空间。
其三,涨价提升的节水意识,没能形成社会价值。洛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称,一些用水大户由于水价上涨减少用量,公司减少收入接近3000万元。可是他是否算过这样一笔账:用户节水等于企业减收,企业减收又导致企业亏损,企业亏损了又要涨价。可是如果涨价催生更强的节水意识,岂不是又要开始下一个“节水——亏损——涨价”的轮回?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悖论?
一个小小的水价成本,表面看体现在供水企业,但更多还是政府公共服务细到了哪一步所决定的。水价成本到底应该如何确认?决不是笼统的“亏损说”、“节水说”所能简单解释的。这也是公众对水价上涨不理解、不满意的根本原因。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