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通钢集团通化钢铁股份公司因部分职工因不满企业重组而在通钢厂区内聚集上访,反对河北建龙集团对通钢集团进行增资扩股,一度造成工厂内7个高炉停产,建龙集团派驻通化钢铁股份公司总经理陈国军被殴打,不治身亡。27日下午,在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王喜东首次通报了这一事件的经过,并强调通钢重组方案没问题。(新华网7月27日报道)
事件发生后,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其中三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一是认为通钢职工的“国有情节”太深,对工人的做法表现出很大的不屑;二是认为国企重组的黑幕太多,侵害工人利益的现象比比皆是,职工做出如此反应很正常;三是认为政府在处理国有企业重组问题上,过于重视资本的地位和力量,对于职工利益、尤其是职工的短期利益太过忽略,政府应负主要责任。我个人认为,前两个观点,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相对于此案来说,却不是引发的根本原因,只有第三个观点,才是最该仔细剖析的。
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说:“通钢重组程序合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对职工利益长远利益有益。”对这样的说法,一个普通职工又怎么可能以国资委官员的视角来解读呢?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涉及到国有资产评估、人事安排、资产划转、税收归属等一系列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对于普通职工来说,也面临着岗位、收入的稳定性,富余人员安置,生活服务设施的增减去留,在这些都没有明确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之前,你让职工怎么敢相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对职工利益长远利益有益”?
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说:“事件是因为职工不了解企业现状与长远发展,特别是即将实行大型化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所面临困难。”不难理解,职工不了解集团经营中的宏观情况,这是完全正常的。作为职工,他们只能从自己能够感知的范围,判定重组的是非好坏。可是在面临企业重组、而且以前有过因重组而导致个人收入下降经历的背景下,为什么没人对重组涉及到的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的利益统一问题,给出明确的解释,以消除职工的偏激情绪呢?
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说:“有人鼓动一些不明真相人员,酿成了这起事件。”这也是近来不少公共事件中,一个被普遍强调的通用理由。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别有用心者何德何能?职工们为什么那么容易被鼓动?来自政府的正面声音,为什么就不能在职工心中形成强势定力呢?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中央的执政理念,人们耳熟能详。可是到了地方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中,“为了人民”的诚意往往并不被百姓所充分理解,“依靠人民”的动力往往让人看不出来。仔细品悟,我以为还是政府在服务百姓的过程中,对多角度、多层次的利益统一,对透明行政,对充分的官民沟通等问题还远未引起重视,这才是引发通钢事件的根本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