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权房是“市场扭曲”与“行政暧昧”的产物
(2009-06-15 23:07:24)
国土资源部不久前表态“深圳市人大《关于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的处理决定》针对的是国有土地上的违法建筑,与在农民集体土地上违规违法建设、向社会公众租售的‘小产权房’有本质区别”。但是,央视《经济半小时》却揭开了所谓“国有土地上的违法建筑”的谜底:为加快城市化进程,该市把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全面转为国有,但是土地的开发权,却没有像其他国有土地开发那样实行招拍挂,而是“以往村组织转变成股份公司,纷纷在自己掌控的国有土地上建起了小产权房”。(央视《经济半小时》6月13日报道)
目前,小产权房在全国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而从报道中我们更发现,深圳的小产权房数量之多,开发、销售之顺利,又在全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央视向社会揭露的所谓“国有土地上的违法建筑”之真实面目,更是把这种违规开发的深刻社会背景原原本本地袒露在世人面前。
小产权房的大量出现,首先在于拥有大量的需求者。小产权房的产权缺少法律支持,购房者对此并非不知情,但购买热情不减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比商品房低几倍的价格诱惑,其次是从众心理——这么多人都在买,就算将来出现纠纷,人多势众,政府总要拿出一个妥善的办法来解决,自己也未必能够吃多大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买小产权房的,大多数是急等房住的平民百姓,他们的购房心理和买房投资者完全不一样——哪怕能够平安住上几年或十几年,解了燃眉之急,就可以更加从容地另做选择。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国土部的“产权警示”能吓住他们吗?
小产权房的开发,大多出自村集体,甚至不少村官就兼着开发商老板。众所周知,村集体是当前最不规范的社会组织,在集体土地“不用白不用”的现实环境下,以新农村建设为名,以村改公司为名进行房地产开发,其开发收益很难说用到了什么地方。有利益的驱动,有良好的市场,“光脚不怕穿鞋”的村官们,还能有什么顾忌呢?
而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恐怕就是政府的作为了。其一,在居住功能差不了很多的情况下,商品房与小产权房之间的价格却相差几倍,两相对比中,商品房的暴利昭然若揭。而这些利润的大头,到底装进了谁的腰包?到底谁在通过“制造需求”来扭曲市场?政府难道真的心里没数?其二,既然把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全面转为国有,为什么还把转为国有的土地交给“村改公司”来掌控?并在这些土地上建起小产权房?这样的“转为国有”,到底是名义上的?还是实质上的?如果是实质的,连国土管理所的公务员都去买小产权房,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