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敲门砖”能否盯住一些有意义的事
(2009-05-28 02:15:40)
自从10多年前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热开始出现,如今奥数已经渗透进中小学的每个角落,进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奥数教材、奥数培训班,林林总总。仅仅在北京,一年的奥数产业规模就达20亿。但是前不久,有专家学者对奥数现象痛下断言,“奥数之害远甚黄、赌、毒”,一时间,声讨奥数的声音不绝于耳。(央视《经济半小时》近日报道)
绝大部分家长都知道,奥数实际上并代表着什么,国际奥数金牌得主自己也说,他们并不是数学天才。不用说普通百姓,就连堂堂数学家,也要送子女去学自己都认为没什么用的奥数,这是一个怎样可笑的无奈?
人们醉心于奥数,奥数产业红红火火,成因却极为简单——奥数拿到了名次,中考、高考有加分,甚至可以保送名校。如今很多人都能感受到,教育给人们带来的烦恼越来越多,因为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能让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就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件大事。“有学上”起点太低,一定要上名校。而名校就那么多,巨大的供求矛盾,想让家长们不给名校“惯出毛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巨大矛盾。
如何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近年来社会各界开出了各种各样的“药方”:有的主张加大弱势校建设力度,使教育均衡化发展;有的主张名校名师不应属于某一学校,而由教育局管理,让他们到各校巡回讲课,实现名师资源共享……这些措施,当然都有一定道理,也会收到一定成效,但是名校之“名”,不是硬件“堆”出来的,不是师资“凑”出来的,更多是一种教育管理、文化环境等软实力长期积累形成的。校际之间的差距不可能消失,择校的动力也就不可能消减,供求矛盾也必然会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有了供求矛盾,紧俏一方必然要变着花样设置筛选的门槛,有的用钱,有的用智。奥数加分,初衷无非也是想以智筛选。虽然这个“智”只属于数学游戏,没多大意义。但是由于多年的约定俗成,奥数已成为一项庞大产业,在成为筛选工具的同时,也养肥相当一部分奥数操作者。奥数也在不少人心中形成了“本该如此”的思维惯性,对奥数已经投入或准备投入的人,年年有增无减,所以取消奥数,也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
只要名校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择校热无法降温,名校筛人的门槛也就不可能取消,这也许是我们不得不尊重的现实。我只是希望,名校筛人的门槛,最好能设置一些对社会有意义、对开发学生潜能有帮助的项目,别总盯着那些“拿到奥数冠军却远离数学”的游戏数学;别总盯着那些暗箱操作、花钱能买的“二级运动员”……只要能够多考虑社会效益,少考虑市场利益,让名校的“敲门砖”盯住一些有意义的事,应该不难做到。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