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000吸引大学生农村任教”值得考虑
(2009-03-07 22:46:00)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财经学院副院长毛有碧建议,国家应考虑以比较优厚的待遇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师资极其匮乏的农村地区当老师。如果按2至3年合同期,平均月收入为3000元人民币计算,那么雇用100万大学毕业生参与该计划的花费在700亿至1100亿元人民币。该计划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有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中国青年报》3月5日报道)
月薪3000到农村任教,这个建议可能会令不少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个标准是不是太高了?这笔钱谁来出?当然,这些疑问都可以理解,但这些问题却很有探讨价值,而且完全可以探讨。依我看,不用月薪3000,月薪2000恐怕就不难招到农村小学教师,而且就算真的月薪3000,如果以省级政府统筹出资,这笔钱比起动辄千万亿的基础建设投资来,数额也算不了什么。因此,重要的不是这样的薪酬标准花在农村教师身上高不高,也不是政府能否出的起这笔钱,而是这样的钱花在农村教育上值不值,这样的思路是否可取。
当前虽然处于经济衰退、就业困难时期,但是社会上永远存在“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现象。而政府的作为,恰恰在于能够发现那些没人干、而且又确实应该干的事情,把那些迫切的“遗缺”补起来。农村教育师资缺乏的难题,存在了不知多少年,直到今天也没能解决,其重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政府出资,以市场能够接受的薪酬标准,招聘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就不仅解决的是一个就业问题,也同时解决了一个困扰多年的“百年大计”问题。只有农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村的人口素质提升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此外,大学生们到农村任教,可以为农村带来清新的都市文明,给农村带来活力,更有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当前,拉动内需、拯救经济是最热的社会主题,而所有的措施,又大多围绕着有形的基础建设展开。刺激经济的战略规划,已经被很多人简单理解为“盖房、修路、建码头”竞赛。而民生工程所占比例很小。重有形,轻无形;重表面,轻实质;重物化,轻人文……只限于“就经济说经济”,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联动价值。当前,各地在推出的刺激经济政策中,用于民生工程的投资比例很小,而且除个别省份想到了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绝大多数对民生项目的理解还只盯在安居工程这一个点上。
事实上,中国百姓的生活保障水平还很低,更有许多因为身份地位、户籍流动、垄断优势等形成的公平难题,需要政府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相当的财力来解决,农村教育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个方面。现在有了“刺激经济”的难得契机,则应把这些早该解决的难题,一并以“刺激经济”的思路纳入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说,“月薪3000吸引大学生农村任教”就决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