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公益岗位要顾及投入产出比
(2009-02-19 00:24:11)
为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北京市在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后,正计划为应届生提供到社区从事基层工作的机会,设置“社区助理”岗位,招聘大学生担任居委会主任助理,届时大学生基层就业途径将实现“城乡全覆盖”。(《京华时报2月15日报道)
众所周知,今年,大学生就业面监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上又永远存在“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现象,而这样的矛盾,完全指望市场的自发调节,显然十分被动。政府出钱为大学生购买公益性岗位,无疑是争取主动的有力之举,初衷值得肯定。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既然是动用公共财政的“购买行为”,就不能不考虑相应的“投入产出比”。当然,这样的产出不全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相关社会效益。想当初,政府创造了“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主要考虑通过城乡之间知识与文化融合,学子与农民之间反差较大的角色融合,达到一种互补、互帮的良性促进作用。而还以这样的模式,套在大学生与城市社区之间,我觉得却未必合适。
首先,城市社区与农村有着很大不同。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文化环境,大学生与城市社区都不存在多大反差,现在的居委会,早已不是过去的“小脚侦缉队”,在居委会主任中,多数都是具有高学历、充满活力的中青年,哪里还需要再配个“大学生社区助理”呢?
其次,现在的社区工作人员中,还有一部分居住在本社区的退休返聘人员。这些人虽为“退休返聘”,但是年龄一般并不算大;这些人虽然占着一部分岗位,但是由于社区工作“婆婆妈妈”的特点,他们在亲和力上往往更有优势。硬要让大学生取而代之,虽然解决了一小部分大学生就业,但是对于服务对象来说,却未必一定是好事。
岗位,是独特环境之下公众需求的产物。不同社区的居民,对服务的需求也会有不同。在某个社区,公共卫生可能是个大问题;而在某个社区,社会治安又是老大难;还有的社区,对文化生活的升级换代更渴望……政府购买公益岗位,要考虑的最大“投入产出比”,就是各个社区居民到底需要什么样岗位。而不宜单纯仿照“大学生村官”模式,搞出个一刀切式的“社区助理”。如果只考虑岗位需求者,不考虑服务需求的多样性,硬按“一个社区配备一名大学生助理”来操作,最终效果很可能会形成“挤掉更合适的,来了不合适的”,或者“一个人的话两个人干”,从社会意义上反而会形成“正负得负”效应了。
以社区为舞台、为大学生购买公益岗位的思路不错,但在具体做法上,则应该首先在各社区向居民征询“哪些事没人干”,征集了岗位的种类及职数,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再购买公益岗位,尤先安排大学生就业。这样做,是否在动机与效果上会结合得更好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