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本该是欢乐祥和的日子,可是在北京,央视新台址在建的附属文化中心大楼,却发生一起因燃放烟花而引发的特大火灾。火头高达上百米,而消防车的高压水龙喷射最高点也只能达到60米。在消防人员奋力扑救并付出1死7伤的惨重代价后,大火终于在燃烧4个多小时后被有效控制。(《京华时报》2月10日报道)
对于大火的起因,除了笔者引用报道中提到的“消防员现场发现烟花弹”的物证,还有其它媒体报道中提到“在火灾现场,曾有人不听保安人员劝阻,执意燃放”的人证。可见,大火由燃放烟花而引发是可以确认的。其实,在这个春节,燃放烟花引发的火灾还有不少。
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像烟花这样,在巨大争议中存在。然而燃放安全问题之严峻,不仅非常现实地摆在面前,也必然引发人们日益深刻的相关思考。在燃放问题上,保证安全本该成为超越所有理由的第一前提。但是,“第一前提”在人们心中的确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起码面临文化、法律、科技三大难题的困扰。
文化困境。“中国人发明了火药,被外国人学到了,制成武器反过来打中国人,可是中国人自己却只知道做成鞭炮来取乐”,前些年,一些文化自卑者常常引用此证,对烟花鞭炮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糟粕”之评价。与之相反,“爆竹声中一岁除”式的文化载体说,又把烟花鞭炮捧上了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19个大脚印”,更让不少人津津乐道。可是极端者都在有意无意地忽略这样的现实,燃放鞭炮的文化传统,起始于古老的农耕文明,与当时的生产、生活环境相契合。如今,在高楼林立、空间狭小的城市里,“一岁除”如果还在“爆竹声中”进行,欢乐与厌恶到底哪个收获得更多,确实需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
法律困境。不可否认,禁放也好,限放也罢,相关法律的约束非常有限。违规的烟花品种堵不胜堵,违规的燃放行为抓不胜抓,违规的证据取不胜取……早有人说,燃放安全应以社区管理为主,可是面对街坊四邻,又有几人能拉下脸来真管?就算抓住违规燃放的,被抓者以及社会公众,潜意识中还是“为这种事被拘留没什么丢人的”。违法者众,执法者寡,法律的尴尬不言而喻。
科技困境。中国人舍不下“烟花情结”,而都市环境又越来越难以接纳传统的烟花,能否依靠科学来解决这一矛盾呢?前些年曾有人提出过这一议题,市场上也出现过“电子烟花”之类的代用品,但是因为产品设计的局限,在市场上终归昙花一现。既有传统烟花鞭炮的燃放效果、又有更多安全保障的高科技烟花无法推出,是核心技术无法解决?还是无人对此引起重视?科学家们是缺少责任感,还是缺少作为?
燃放安全,年年让人提心吊胆。修修补补的措施年年推出,却年年收效不大。为什么不从战略高度来把握这一问题,从解决上述三大困境入手,从根本上解除燃放的后顾之忧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