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32家钉子户”看拆迁透明度

(2009-02-12 02:16:15)
标签:

钉子户

拆迁

补偿

透明度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广珠轻轨与太澳高速(太原-澳门)广珠西线二期工程是两大国家重点工程,同时也是2010年亚运会的配套工程,自牛年春节后,却在顺德境内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房屋拆迁困难。32个“钉子户”中,其中19户已经与工程方签署了拆迁协议,其赔偿款也已经打入各户主的银行账号,理应最迟在去年11月交出房屋,但目前还住在自家房屋中。而没有签署协议者,普遍认为“先行一步”的拆迁者得到的补偿标准比他们高。(《广州日报》2月9日报道)

    想签协议的,因为怕自己在补偿上吃亏,往往也要看看别人的态度再做决定;而耗了很久的钉子户,当得知还不如先行者得到的补偿多时,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扛了。这是目前被拆迁者的一种普遍心理。解决钉子户问题,就不能不考虑如何改变这样的心理。

    被拆迁者为什么要当钉子户?其实答案可能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拆迁与自身利益太过紧密、又没有其它方式来争取自己认为的公平与公正时,做钉子户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而在“自己认为”与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平、公正之间,恰恰是问题的复杂所在。在拆迁问题上,无论是拖着不签协议,还是签署了协议依然不搬出房屋的,其实都是这种复杂的外在反映。最显性的尴尬在于,拆迁过程中没有说一不二的刚性法规可依,拆迁者与被拆迁者,很多都在视对方的态度而进退。这种消耗战,集中暴露了以下两大问题:

    一是拆迁补偿的公开程度还远远不够,人为制造了想象空间。现在的拆迁补偿,“谈判”的色彩还很浓厚,是否具有足够的博弈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的利益。其中的不透明,让人总觉得自己吃了亏。已经走了的,可以不负责任地吹嘘自己拿到了多少钱,刺激别人的不平衡心理,导致拆迁补偿人为复杂化。那么,有没有办法让“透明”二字贯穿始终,减少复杂因素呢?比如,为什么不能改变补偿标准一对一谈判的旧模式?为什么不能像法院公开审案设置旁听席那样,把与每户签署协议的过程也来个公开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人们还用担心“唯恐自己吃亏”吗?

    二是相关法规太过粗疏,执行中也就免不了离神走样。给旧房作价,不是仅仅考虑有形房屋那么简单,还要考虑地理位置,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所以相关法规以及各地制定的实施细则中,应该对不易量化的价值因素,规定出比较明确的评估系数,确定权威评估部门。换言之,拆迁补偿的数额不仅要公开到人人可知,还要公开到补偿款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而且这种算法要经得起法规的检验,经得起来自各个角度的质询。只有让法规不仅只是几条原则,而且还能解决具体问题,依法拆迁才能真正让拆迁者、被拆迁者共同接受,钉子户也才能大大减少。就算出现钉子户,依法强拆的底气也要大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