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的表演低俗吗
(2009-02-09 17:15:24)
小沈阳在央视春晚一炮走红,“小沈阳”、“不差钱”、甚至是小沈阳说的那句台词“纯爷们儿”都成了域名抢注者下手的对象;小沈阳本人的出场费水涨船高,从最初的一场500元飙升至10万元甚至30万元,暴涨了几百倍……在收获了众多拥趸的同时,小沈阳也遭遇无数非议。在网上的众多讨论区里,人们在争论:小沈阳可爱吗?小沈阳低俗吗?小沈阳值得我们喜欢吗?(《羊城晚报》2月7日报道)
某门户网站在转载这一消息时,特别展开了一项“您认为小沈阳出位表演是否低俗”的网上调查。在笔者写作此文时查看的调查结果为:认为“的确低俗,娘娘腔太装了”占39.97%;认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没必要上纲上线”占39.83%;认为“不低俗啊,只要能逗人乐就行”占20.20%。应该说,这样的调查结果,基本代表了公众对小沈阳表演的接受程度。这个结果,也是公众对文化产品、尤其是对春晚这样的“文化年夜饭”具有三个不同的需求层次所决定的。
第一个层次,是把针砭时弊的主题渗入精细的创作、精彩的表演,能让人笑过之后留下回味的作品。前些年,赵本山、范伟等表演的小品中,那个为县长从泥路中抬车的《三鞭子》、以餐桌“扯蛋”等经典情节痛斥基层干部公款吃喝的《牛大叔提干》,就可以被认为是其中的精品。
第二个层次,是那些没什么主题,没有什么“道”可载,不想告诉人们什么,只想挖掘生活中有趣的事,艺术再现生活的作品。比如前几年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就有这样的特点。陈佩斯不好不坏、喜欢耍点小聪明的都市小人物形象,与朱时茂总想端端架子、一付正人君子的形象,恰好形成了一庄一谐。角色反差形成的喜剧效果,既给观众带来娱乐,也体现出作者、表演者提炼生活、捕捉细节的创作功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第三个层次,是那些纯粹娱乐、博人一笑的作品,比如模仿秀,特异绝活等。小沈阳的表演以及他参演的小品《不差钱》,应属于此类。茶余饭后,逢年过节,艺人、媒体拿出一部分这样的作品,让人们开怀乐一乐,既是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一个社会文明开放的标志之一。这也正是认为“没必要上纲上线”者占四成的根本原因。
也许有人会说,娱乐当然人人需要,可是小沈阳的表演出位、低俗,已经不能给人带来快乐。我觉得这样的评价不够客观。造作可好,娘娘腔也罢,如果不是本色表演,演员与角色的反差,不是谁都能完成的。而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李宇春可以忽略“女味”、走中性路线一炮走红,小沈阳为什么不能复制这样的路线呢?是否“低俗”更是要用事实说话了,只要没有涉及色情、暴力,没有挑战法律、道德底限,没有对社会普适价值观形成误导,没有用自虐等令人恶心的形式来取悦观众,就不应该认为低俗。至于小沈阳能否成为大艺术家,能否接替赵本山,甚至能否持续火下去,都不太值得争论。因为小沈阳的价值,体现的只是一种供求关系。最现实、最靠谱的讨论,还是他在低俗的底限之上,能否给观众带来持续的欢笑。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