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大网络最红语言”源自文化的内在力量

(2008-12-17 01:47:29)
标签:

网络

流行

语言

背景

文化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主题为“青春中国,网络你我”的上海高校学生网络精英年会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其间揭晓了通过5000多个调查样本得出的上海大学生心目中“魅力网络top10”评选结果。“囧”、“山寨”、“雷”等已然成为沪上大学生心目中最具魅力的网络流行用语,最早出自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的“不抛弃不放弃”也入选大学生“最红语言”之一。(《上海青年报》12月15日报道)

    “囧”字,我原来一直以为是个没有读音的网民自造字,后来才知道是一个应该读jiǒng的方言字,从方言词义演绎到网义,为郁闷、悲伤、无奈等。“山寨”、“雷”等网语,大多也是网民们如此约定俗成的结果,品味起来很有意思。

    网言网语的活跃度,既取决于社会生活的活跃度,也取决于网民数量、网民结构等网络参与者。2008年是中国的“多事”之年,许多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事、热点,都发生在这一年。而持续多年的网民数量单边增长、网民结构呈年轻化的大趋势,又给网络语言的活跃度带来保障。

    语言是活的、变化的、发展中的。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人们最终接受的,是那些充满活力且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网络语言。毕竟,它们既是时代背景+网络特色的反映,又丰富了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不难看出,“十大网络最红语言”受到热捧,正是这样的规律在起作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网络传播手段、网络沟通文化的影响,如今人们在阅读时对信息量的追求,远胜于对表达方式的字斟句酌;人们对语言的符号化、趣味化追求,远胜于对精准、凝重的追求。用最短的时间读最多的内容,用最轻松的心态、最跳跃的思维,读最深刻的文章,成了当下读者最普遍的阅读心理。有学者把这种趋势概括为“碎读”现象。“十大网络最红语言”的对某种感觉、现象的高度概括性,正是“碎读”背景下的一种创造。对此,我们应该抱以欣赏的态度。

    近年来,围绕着网语能否登上大雅之堂的问题,社会上展开多次论辩。我以为,对于网络语言大可不必过于敏感。因为规律的内在力量,总是要大过规定的外在限制。不要以为网言网语就一定“没文化”,因为万事皆有度,如果网络语言真的滥俗到只有符号功能、没有任何品位的“小圈子语言”时,被包括网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所抛弃,同样毫不奇怪。能够长久保留下来,甚至可以进入辞书的网言网语,其生命来源于文化的内在力量。对此,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