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院士服务的工作人员,可以依据一份作废的文件,以“科技管理”的名义,给自己评个“工程师”的职称,而评审者却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对“科技管理”一无所知的院士们。直到现在,由于很多地方还在视已经作废的文件为“尚方宝剑”,评审各种各样的职称。极少数干部平时不进行科学研究,也没有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根据这一文件仍然可以取得专业技术职称,造成社会上“教授满街走,讲师多如狗”的尴尬局面。(《检察日报》12月3日报道)
管教育的官员要评特级教师,管医疗卫生的官员要评高级医师,管科研的自然要评个工程师……不用说官员,有点头脸的工作人员,有不少也同样混上了中级职称。这种“靠山吃山”式的蹭福利现象,虽然历史上有过明文规定,但是在规定文件被废除之后,“插上孔雀的羽毛便自以为是孔雀”的现象,却始终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那些在机关里只能做点杂务的“高工”,现实中恐怕不计其数。
现象之荒唐与存在之普遍,在文件作废多年之后,依然尴尬地共存于世。于已有利的文件,即使作废了,其前冲的惯性也可以无穷大;于已不利的文件,即使再怎么强调,也不会有人真的贯彻落实。对此,我们只能以人性来做解释——人的自利本性,不会因身份的改变而改变。身份与境界,向来是不能划等号的。
但问题的严重在于,官场上的自利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一般人。不妨设想,假如一个法官依据作废的法规判案,会是什么结果?而作废的“199号文件”为什么却没有达到“唯恐触雷”的效果?其一,把法规文件按照自利的原则分作三六九等,无限延伸,胡乱套用,是一种非常恶劣的为官习气,可现在这样的习气还大有市场;其二,自成一统,运作封闭,是一种落后的行政传统,可这样的传统还远未打破;其三,涉及职称等事项,“全国粮票”、“地方粮票”一锅烩,把清晰分明的事情边缘化,是一种令人憎恶的为官“技巧”,可这样的“技巧”如今却处处在用……
职称,本来是专业能力的证明。可是,当职称成为一种以权谋利的自肥手段时,昏庸腐朽、麻木不仁的真糊涂与蒙骗公众、拉大旗做虎皮的装糊涂必然出现,种种奇闻怪事也就会不请自来。作废文件评职称,到底谁在装糊涂?有关部门应将调查结果公布于世,以警示社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