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可以期待吗?
(2008-11-26 00:14:44)
一份旨在扩大居民收入、全面刺激国内消费的方案正由国家发改委紧张起草。发改委有关人士称,方案涉及调高个税起征点、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等数个领域。这意味着继本月上旬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后,中国试图将拉动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又一引擎。据悉,该方案最快将在12月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讨论,待相关部委议商之后,陆续出台实施。(《经济观察报》11月23日报道)
刺激内需是当前最热的一个话题,包括提高工资之类的有关措施相继出台,人们也并不感到意外。事实上,以提高工资的方式增强消费信心,这样的建议此前很多人都提过,理论上也成立。可是置身于我们这个社会,真要操作起来,无论效果还是过程,却都让人不敢期待。
从效果来说,扩大内需,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资问题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提高社会工资,你能提高多大幅度?设身处地站在百姓的角度看,由于医疗、教育、住房等“新三座大山”的存在,百姓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还是太多,不能放开消费;由于食品安全、假冒伪劣等问题长期困扰,导致市场环境不好,百姓们不敢放开消费;还由于找不到前些年“几大件”等消费热点,没有合适的消费项目,无处消费。如此这般,提高工资对刺激消费的作用到底会有多大?理论账与现实账会有多大反差?目前实在很难说。
从过程来说,我有两个最大的担心。第一是补给谁。“大范围”如何界定,目前就是一个很大的操作难题。是所有公职人员、公有经济员工?还是所有“上班一族”?还是全体公民。从所有可能性来判断,提高工资的最终结局,只能是“公职人员、公有经济按政策全额增加,非国企员工要看老板是否发善心,没有单位的自由职业者没人管”,这样一来,增加工资的“政策盛宴”只能是少数人享用,大多数人成为“政策死角”而被遗弃;第二,
怎么补。大量非公企业劳动者如果也能享受政策福荫,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政府把提高的工资额拨给企业,由企业主发给员工;二是由政府直接发钱给应该享受的劳动者。可是细想起来,这两种方法,无论哪种都很难操作。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劳动关系、用工方式已非常复杂,就算政府想给百姓增加收入,操作起来都会面临很多事关公平的难题。
刺激消费的根本之途,在于提升百姓的消费能力,增强百姓的消费信心。这可以通过涨工资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降低物价来实现。而从效果、过程两个方面看,降低物价不仅所涉矛盾少,市场体现一目了然,刺激消费的效果也会更有保障。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