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租车罢运看政府“寻腿”现象
(2008-11-13 16:31:25)
最近一些城市发生出租车集体停运事件,给城市运行带来不便。不同城市出租车司机停运的理由大同小异:出租车公司收取的“份儿钱”太高、“黑车”太多干扰客运市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出租车“停”下来?为此,记者专访相关专家。专家普遍认为,现有出租车行业管理模式不合理是导致问题的关键。(《人民日报》11月12日报道)
整个城市的出租车业完全“停摆”,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不便不言而喻,对整个城市形象带来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而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停运的损失同样也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此举的苦衷更是不难理解——要想吃出租这碗饭,就必须要挂靠到一家出租车公司,因为只有公司才被政府授予了一定的运营权。正是凭借着这一天然资源,出租车公司才有足够的底气,对司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加以控制,并以貌似公平的协议占有司机的劳动与资产权。而司机们“愿打愿挨”进入这一行,并不等于心平气和,深埋于心的积怨随时可能集体爆发。
出租车运营,原本没多大的科技文化含量,不需要太高的进入门槛,但为什么出租车运营权只能授予出租车公司,而不肯以服务竞争等方式直接授予车主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沿袭多年的行政传统:首先考虑建立一套“政府部门——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金字塔式层级管理体系,而决不可能考虑亲自面对出租汽车的单线式管理。这样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先给自己找个“腿”,而这个“腿”既不可能占用紧缺的行政资源,也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只能把经营垄断权作为回报,让出租车公司在经营中为政府代行一部分管理事项。出租车行业如此,其他行业也存在这种现象,像电力、公用事业等,一些垄断性公司不也同样扮演着类似角色吗?
说来说去,这样的思路,还是从省事省力、自身方便的角度考虑太多。在这样的机制下,政府对出租车公司的要求,就只剩下了“为政府扛事”这一条了,而公司对司机如何盘剥,司机的生存状况,自然很少在政府的关注视野中。
政府官员们可能都会认为,出租车是城市的脸面,一定要管好。而所谓的“管好”,无非又是车容车貌,安全运营,少发生“宰客”现象等,这当然不错,却又是非常表面的东西。表面的背后,如果出租车公司十分容易地成为盘剥司机的食利阶层,出租车队伍极不稳定,黑车泛滥成灾……岂不是在更高层次上“更没脸面”吗?
解决积弊需要开阔思路,维持现状的最终结局,往往是难以维持。就出租车业来说,完全走市场化之路,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一个必要的、甚至是重要的选择。行政手段,市场手段,是简单地非此即彼?还是各取所长地融合,这需要大智慧,更需要大气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