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大造林公司联合小品作者何庆魁和笑星高秀敏夫妇,打出“用5年时间投入100亿元,在长江以北14个省份造林1500万亩”的公益旗号,却以托管合作造林高回报零风险为诱饵,通过虚假宣传和培训洗脑,不断发展业务人员认购或介绍他人认购“林权”,诱使全国3万多名群众投资所谓速生丰产杨树林,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变相吸收资金,转让林地(林权)43万余亩,涉案金额达13亿元。(《中国青年报》4月2日报道)
在此之前,采取同样手段诈骗钱财的亿霖集团林地传销案已被警方侦破。相对于数万人受骗的严重后果,警方的打击虽然有点晚,但是总算终结了骗局,不会再有人受骗了。不能不说,政府在此事上的态度是鲜明的,行动是积极并富有成效的。
造林概念为什么能够骗人?早有专家指出,一是造林传销者利用了百姓在生态科学上的无知;二是利用了名人的广告效应;三是利用造林改善环境这一“利国利民”大旗,掩盖了赚“黑心钱”的内幕。但我觉得,除了上述原因,还与政府从公共服务角度提供的事实防范远远不够有关。导致虽然警方出手打击,但是,何庆魁之流造成的恶劣后果,事实上已是难以挽回。
由造林骗局被揭露,笔者想起了前些年盛极一时的骨灰格位投资骗局。同样是以资源紧俏、买后不久即可升值等花言巧语,诱骗人们购买。更为可恨的,是这些公司运用传销手段,不仅要求属下员工自己购买,以表对公司的忠心,还要求员工不惜欺骗亲友来扩大业绩。几年下来,这样的公司大多发了财。可是,以期待升值被欺骗购买的消费者,却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境地。为了追回被骗的钱款,家人反目者、悲愤自杀者不乏其人。行政没人管,司法走不通,一些被骗的老人甚至临终都没有拿到他们梦寐以求的退款。而同样相似的是,早就有人在媒体发出过“不可能升值”的善意提醒,但是直到“升值泡沫”自生自灭,也没见政府查封一家类似的公司。
我们当然不能指望政府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但是,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天职这一点,却是任何时候也改变不了的。试想,某些明显不符合常理、且以众多社会自然人为主要参与者的炒买炒卖行为,政府如果能在有人置疑时就引起关注,并主动从工商、民政、农林、公安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等各个角度,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展开内查外调,并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定性,该查封的查封,该提示的提示,替百姓把关,骗局不可能发展这么大,上当受骗者肯定不会有这么多。
如今经常有人慨叹: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活的反而累多了。其实仔细想想,生活中有不少的“累”,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前提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力度要提升。从“万里大造林”骗局事前防范与事后查抄的不平衡中,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