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车牌不再拍卖 后果未必严重

(2008-04-02 01:48:21)
标签:

上海

车牌拍卖

逐渐取消

意义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私车额度拍卖只是过渡性政策,并不会一直延续下去。随着上海公共交通不断优化完善,整个交通状况有所缓解后,这种政策将会逐渐淡出。”3月19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副局长五一透露。尽管对于淡出的时间措辞模糊,但对于全国独此无二在质疑声中坚持了14年的车牌竞拍,第一次出现“官方”叫停声音,暗示着上海“治堵”思路的转变。(《中国经济周刊》3月31日报道)

    近年来,有关限制私家车的政策争议很多。其中最让人难以释怀的,就是百姓们好不容易即将圆上“家庭轿车梦”时,却要在一片“限”声中叹息。尽管谁也无法否认,汽车与人争夺空间、汽车对环境形成污染的特性,使发展家庭轿车与交通效率、环境污染等产生了巨大矛盾,这确实是一个必须理性面对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对于私家车到底是控制、限制、还是抑制,其中也有着很大的创造空间。

    有人可能会问:控制、限制、抑制三者有什么不同吗?这是否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我以为不是。在我看来,控制,是一个量的概念,即按总量设置标线,不准超越;限制,是一个“门槛”的概念,以调整购置、使用条件的方式,进行间接控制;抑制,则更多是通过对市场要素的调整,为消费者从市场意义上提供更大弹性空间,让消费者在利益的权衡中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应该说,上海实行了14年的车牌竟拍,只能属于上述第二种“限制”的管理模式。而事实上,“抑制”才能更多体现管理政策的“柔性”特征。

    上海逐渐取消车牌竟拍,我以为最大意义在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已经从硬性限制逐步过渡到柔性抑制,人性化特征更加明显。试想,如果政府投入精力解决的公共交通舒适、效率问题有了明显改善,消费者出行的选择空间大了,在面对“用车行情”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个性,来决定自己买不买车、怎么用车——在公交效率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即使上车牌没有了任何条件,人们也未必都去蜂拥买车。

    更何况,刚性也好,柔性也罢,根本目的还是提高出行效率,保护城市环境。但这也不应该只让私家车来承担。拍卖车牌等限制措施,只是针对私家车;而以公益化思路改造公共交通、让百姓在更多选择中取消拍卖,针对的却是整个社会,公平的意义也体现出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