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生生不息的“孟母堂”现象

(2008-03-29 00:01:49)
标签:

我记录

我的生活梦想

国学

孟母堂

教育

权利

选择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客厅正中挂着巨幅孔子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最大的6岁多,最小的才两岁,16名孩子,跟着一位身着唐装的男老师高声诵读《孝经》……一年多来,类似的场景,经常出现在广州增城市的一栋别墅楼内。不过,这个名为“孟母堂”的地方,日前突然收到当地教育部门的一纸《违规办学告知书》,要求其于4月30日前停止一切教学活动。(《人民日报》3月27日报道)

    认定“孟母堂”违反义务教育法,属违法办学而被亮出“红牌”,这已不是第一次。2006年在上海,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一幕。尽管“孟母堂”们对于其是否属于正规办学,还有一定的申诉空间;尽管从社会意义上看,“孟母堂”也有着太多的存在理由。但是不难理解的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依照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规范教育行为、确保公民教育权利等作为根本出发点,对不符合办学条件、不具备办学资质者亮出“红牌”,也是其分内的职责。可是“孟母堂”赢得社会好评,却又屡屡被禁这样的事,恰恰暴露了我们的社会管理者对“职责”的理解,还有很多不太到位的地方。政府部门关掉一个孟母堂,也许并不难。但是,从全国来看,生生不息的“孟母堂”,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而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进而积极作为,才是比取缔一两个私塾更有意义的事。

    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看,私塾教育有其存在的现实土壤。

    其一,生活中,不少家长都能体会到,如今的基础教育,内容“工具化”,教法“流水线”,使孩子的个性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造成孩子思想方法过于单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退化,影响创造能力的开发。

    其二,不少家长对孩子道德心理构建、人格成长必修方面有一定渴望。从诵经读典中,让孩子体味中国传统文化有益的“价值理性”不可或缺——不仅要掌握“换饭吃”的技能本领,也应注重知书达理等文明素养。

    其三,国学教育未必与《义务教育法》冰火不容。“要么将国学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的范畴,要么专门为民间国学教育机构量身定制专门的法规。”中山大学公共政策学教授郭巍青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在国学教育有社会需求、有成功范例、有鲜明特色的客现环境下,那些比照公办正规教育推出的办学条件约束,让人觉得生硬与简单,很难避免产生“负效果”。

    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应该让百姓既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有选择更多教育品种的权利与空间。因此,政府在履行职责时,应该以更加超脱的心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在规范教育秩序的前提下,还要尽力满足公众对教育结构的选择需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