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教育部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在一些中小学进行试点后,有关争论就一直断断续续没有停止,其中有不少人认为样板戏所占的比重过多,甚至有人认为样板戏有着强烈的文革印记,根本就不该进入中小学课堂。类似的观点,《人民时评》3月25日刊发的《是什么违背了政协委员的初衷》一文,就比较典型。
京剧进课堂,是为传承民族文化做出的一项尝试。教什么、怎么教还要经过一定的摸索和探讨。其中到底传统戏占多少,样板戏占多少,还有很大的商榷余地。但是,如果把样板戏等同于创演那个年代的某些罪恶,硬是贴上文革的政治标签,从而主张放进博物馆,让青少年像“防毒”一样防着这些作品,却实在有些不可思议。最近,在浩然逝世之后,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其作品的评价,也有类似的偏颇。对此,我大不以为然。
在我看来,文革虽然是一场浩劫,但是却不等于诞生于文革的样板戏也跟着毫无价值。无论样板戏当初由哪些人、出于什么目的创演的,只要作品主题与当今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基本相符,就不能一概否定。样板戏中渗透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集体主义、为革命事业献身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式的豪迈;“今日痛饮庆功酒,斗志未酬誓不休”式的酣畅;“雄心壮志冲云天”式的大无畏精神;“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式的机智……难道不值得作为经典而世代传唱吗?
此外,抛开时代印记,样板戏的艺术成就尤其是艺术创造力,也决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否定的。而像戏曲这样写意性比较强的艺术,你只有“走进去”才能感受其中的美,任何站在“门外”的人,都很难想象戏曲给人带来的真正愉悦。因此我们更要看到,进入课堂的样板戏,只是作为一个艺术载体,对青少年进行的文化启蒙,而不该被赋予那么多的“思想性”。换言之,在“进课堂”的语境之下,样板戏只是作为艺术来看的,大可不必贴上政治标签,曲解其中的实施意图。
不错,样板戏产生于文革时期,作品中不可能没有那个时代的印记,比如对领袖人物的个人崇拜,政治口号式的诉求表达,“高、大、全”式的反艺术倾向等等。但是我认为,这些与当今时代不很和谐的历史内涵,只要教师们能够具备相应的艺术历史观,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实事求是并恰如其分地告诉孩子们,则不仅不会对他们形成不利的影响,反而会帮助他们认识那一段历史,有助于他们思想的成熟。更何况,进入课堂的不是整出大戏,而只是几个唱段,基本涉及不到历史尴尬。如果把几个样板戏唱段看成是“启迪孩子心灵”的教材,进而从品德意义上提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高度,我觉得有些反应过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