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季广茂近日在博客上就自己对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钟华的过激言辞,向自己的师长、学生,学校领导,向学界及网友道歉,并删除了在博客上保留近三个月的博文《做回畜生》,以及其他几篇含有骂人内容的博客。但是,在表示决不向被其辱骂者道歉的同时,还显示了“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的强硬态度。(《新京报》2月28日、《京华时报》2月27日报道)
要不是媒体坚持不懈的追访与报道,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能骂、善骂的教授,恐怕到现在还鲜为人知。
如此不堪的骂人文章,出自教授之口,作为事外之人,首先审视的,当然是骂人行为本身的是与非,其次才是为什么要骂。在我看来,无论什么原因骂人,就算是对方骂人在先,自己只是出于自卫,但如果对骂用上了粗口,旁观者也只能以“流氓”来评价。这样,骂人本身的是非问题就清楚了。那么,我们再来看为什么要骂。让季广茂火冒三丈的那篇批评文章,就算真的有什么不准确、甚至南辕北辄之处,就算是批评文字有什么不客气,但起码还没有曝出“畜牲”、“屁眼教授”这样的粗口,怎么说也还是围绕学术而展开。人们想不明白,就为这么点事,堂堂教授怎么会缺少这点雅量呢?在能骂、会骂上您占了上风,可最终被众口交谪的又是谁呢?
删除了部分骂人文章,季广茂说是“尊重朋友们的意见”。但是在我看来,“学校希望当事人保持克制和理智,学校认为学术讨论使用过激语言是不恰当的”才是删帖的根本原因。不管怎么说,季广茂敢跟钟华叫板,却不敢不考虑学校对此事的“高度关注”。季广茂强调删帖“绝不是害怕钟华”,他大概以为钟华会为这个向他发起反击,甚至跟他打官司。可钟华的态度,却是“不管怎样,我都把他目前的举动理解为善意的”,显然是从来没有跟季广茂一般见识。这种屈于学校压力删帖却依然对被骂者耿耿于怀的人,真不知怎么评价才好。
如今,不少学术圈的人都有一种“自恋癖”——只要认为自己的学术是耗费了巨大心血做出来的,就容不得别人来说三道四。只要听到批评,轻者抵触,重者失态。对方有没有批评资格,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的。刊发书评的杂志,也不可能对来稿没有一点识别能力。自视太高,对他人、对社会缺少实事求是,在这一点上,教授的认识能力未必高过普通百姓。“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之类的叫板,我以为无非是一种“且骂且退”式的找面子心理,令人可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