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在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穷人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样板戏”唱段入选。(《京华时报》2月21日报道)
京剧以及整个戏曲艺术的“观众断代”问题由来以久,其中既有“文革”等特定历史所形成的时间断代,更有艺术品类增加对传统艺术形成冲击所形成的空间断代。目前,对于这种断代,到底是否值得续接,甚至京剧等传统艺术到底算不算优秀民族文化,社会上认识都不是很统一。因此,“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新闻一经上网,马上引来热评跟帖,正是这种争论的延续。
争论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在我看来,当前我们大可抛弃一些或由于无知、或由于情结而引发的口水论战,甚至可以淡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之类的准政治诉求,只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看待此事,其意义或许会更加实事求是,收效也可能会更好。
对艺术稍通一二的人都知道,如同芭蕾舞只能用形体进行表演一样,京剧主要通过夸张、写意的独特艺术语汇来铺陈情节,刻画人物,其艺术诉求方式与影视等通俗艺术反差很大。可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研习过程,能够领会京剧的魅力是不可能的。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起码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对京剧的了解,在艺术美学上得以提升。因此,此举的必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肯定其必要性,并不代表初衷与效果就可以自然统一起来。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我以为还面临着三大难题。
一是“教什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根据不同年龄层,教唱一些流传较广、相对易学的唱段,当然也是入门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仅限于唱,至多再给孩子们“讲一点背后的故事”,可能永远无法窥见京剧的博大精深。在我看来,在“唱”的同时,还应该由浅入深地讲解京剧的“四功”、“五法”、虚拟化表演、化妆、道具、舞美、音乐等独特之处。接触了这些,才算看到了京剧的全貌,才有可能真正让孩子们品味到京剧的精彩之处。
二是“怎么教”。如果按照上述“教什么”的设想,师资问题将会突出起来。因为京剧有着较强的专业性,一般教师较难胜任。如何解决,在我看来应该循着三个思路:一是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主要解决一些知识性课程的讲授问题;二是利用电子教学工具,通过音像资料来解决专业性较强的表演示范难题;三是聘请专业人士定期到校,以“上大课”的方式,为孩子们作互动式教学,以提高学习兴趣。
三是“为什么教”。在我看来,这门课要建立在“提高艺术鉴赏力”的出发点上,决不能搞成应试教育。所有教与学,都应该围绕“趣”字做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走入中小学课堂的,也就不应该仅仅是京剧,其它地方戏以及所有自成体系的艺术,都可以考虑走入课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