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表示,今年高考将推广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方式。所谓“平行志愿”就是在每个录取批次的学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学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改变过去志愿优先的录取原则。(《央视国际》2月15日报道)
以往,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校方老师总要反复强调:第一志愿与第二志愿千万要拉开档次,因为同档次高校在录取时,只有在第一志愿没有招满时,才会考虑用第二志愿考生来补齐名额。而且这种“考虑”,还要把考生分数降低几十分后达到了本校录取线时才被录取。如果第一志愿落选,第二志愿又没能拉开档次,“坐滑梯”式的踏空就很难避免。
而上述“平行志愿”,则是录取时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排队,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等几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被录取,如果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依次类推,直到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这样一来,第一志愿报清华、第二志愿报北大就成了完全可以的事。因为你可能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被清华录取,却有可能正好达到北大的录取线,而北大却不再有“志愿歧视”的权利。读到这样的消息,相信今年的考生及家长都会打心眼里庆幸——高考填报志愿,终于由复杂变得相对简单;终于可以不用害怕一脚踏空而“全盘皆输”;终于可以从本来就已很累的学习冲刺中少了一些填报志愿的“选择之累”……
多年来,报考一所对得起自身实力、又令自己钟情的大学,到底要掌握多少信息?分析多少因素?冒多大风险?承担多大压力?几乎是一笔谁也算不清、又必须要算的账。我们不否认,有些“选择之累”,是考生及家长们必须付出的风险成本,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报考学问”,是大概只有我们这个社会才有的积弊与荒唐。比如,为什么几乎所有重点校都那么看重第一志愿考生?此举的真正目的是考察考生对本校的忠诚度还是什么?如果分数还是录取的主要标准,那又何必在乎是第几志愿呢?这到底是观念问题还是技术的问题?要知道,这给那些“爬上去”与“跌下来”都有极大可能的考生带来多大的抉择之难?
一年一度的高考,因为其全民总动员式的紧张气氛,已被视为一种社会病态。可是谁也没有从考生及家长的角度认真考虑过,一些紧张气氛、焦虑情绪,恰恰是被教育部门认为天经地义的某些做法而人为导致的。“平行志愿”模式,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提出过类似设想,今年总算是被教育部认可并推广。志愿的贬值,终于使“不得歧视非第一志愿”从根本上被遏制。“以人为本”落实到高考上,就应该是“考生为本”,平行志愿正是这一理念的产物,我们应该给予掌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