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起针对公共服务机构违法违规的投诉,被列入辽宁省级纠风部门2007年的重点督办案件,而在督办的过程中,省纠风办竟也被几家承办机关标榜的“高度重视”所忽悠——承办机关回复已经纠正的举报案件,因为根本没有纠正或纠正不彻底,再次被群众举报。省纠风办不得不以暗访的形式取证,至到承办机关哑口无言为止。(《新华视点》1月31日报道)
现如今,“高度重视”一词在涉及政府工作的新闻以及机关公文中,出现的频律很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了不得不用的“规范用语”。善良的人们可能会据此认为,文字中的“高度重视”即等于实际工作中的高度重视。可是看了上述报道,谁能不为公文中的不少“高度重视”,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呢?某医院负责人以“会诊费”为名,巧立名目,变相收红包,当地卫生局在按到督办令、前往医院调查处理时,被院方以“利用下班后及节假日施行手术”而轻松骗过,据此得出“举报人反映的问题不完全属实”的结论。更可怕的是,这样一纸查办结论,竟从县卫生局一路骗过了市、省两级卫生局。三级卫生局全部标榜的“高度重视”,最终却是谬误连连的“红包合法,照收不误”。如果不是群众揭穿,如果不是省纠风办暗访录像,如此“高度重视”的黑幕,可能永远都不会被揭开。
笔者注意到,此事透视出来的两个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一是省纠风办通过开办《民心网》主动“推销”自己,让群众知道自己的职责,并充分利用网上举报,不仅扩大了案源,而且将有关部门的查办结果也上网公布,及时发现了一些标榜“高度重视”,实则推诿、拖延、隐瞒、敷衍的承办机关。将聆听民生民意与严格履行职责结合在一起,从政府服务对象中寻找纠风目标,也给纠风效果提供了很大保障。
二是一些政府部门对发生在本系统的违法违规行为,在纠正时不深入不细致,给政令制造了梗阻,给政府形象抹了黑。省、市、县三级卫生局纠正不了一起变相收红包,问题首先是出在态度上——来自群众的反映,在利益上与自己太远,大可不必过于较真;对来自纠风办一纸督查的重视程度,可能远不如来自顶头上司交办的一件小小私事。“有些事能说不能做,有些事能做不能说”的官场潜规则,不可避免地在履行职责时表现出来。而更可怕的是,履职中的敷衍潦草,又如此容易地蒙混过关。试想,如果不是对渎职行为的层层处罚不力,又怎么可能会有如此严重的层层欺骗呢?
“高度重视”之下,实则无人重视,说明政令不通的问题还很严重。好在如今还有纠风部门向民众“推销”自己,好在有了互联网这样一个跨越时空的监督工具。明智的公职人员应该能够看到,瞒上欺下式的“高度重视”,已日益成为可怜、可悲的自作聪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