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监督官办体育的“投入产出比”

(2008-01-25 01:14:19)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运动员

临时工

官办体育

体制尴尬

杂谈

分类: 体育评讼类——文章列表
    曾获得1998年长野冬奥会第四名、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第七名的中国女子冰球队,因为不被各级体育主管部门重视,全队23名队员,仅达到一支冰球队的最低人数要求。而且除8名队员在专业队编制内,每月拿着1000左右的工资,其他队员均为没工资可拿的 “临时工”,4年来的日常花销全靠各自的家庭负担。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还肩负着争取在2010年冬奥会上创造佳绩的重任。(《中国青年报》1月23日报道)

    谁也不难想象,如果这支以“临时工”为主组建的队伍,真的在2010年冬奥会上创造了佳绩,诸如“领导重视,强化队伍建设”之类的赞誉之词,不仅会被有关领导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且还很有可能成为功劳薄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恰恰是“官办体育”甚至所有官办事业最大的可悲之处。

    在我国,专业运动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俱乐部属下的职业化签约运动员;一类是国家及各省市政府用财政资金办起的竞技体育队伍。前者由于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基本不涉及公共问题;而后者却因为拿着纳税人的钱来办,客观上存在很多让人不放心之处。当前,官办的竞技运动队,也在实行着类似公务员的编制制度。人们不免要问:哪一类运动队、哪一级运动员才能享受“编制”?养人的编制,到底应该是在取得各类成绩之后逐渐取得?还是应该先用编制养起一批运动员,再来换取成绩?养谁不养谁,指望谁来拿成绩,到底要由谁来说了算?有个透明、科学的程序吗?

    我国的竞技体育,多年来实行举国体制、金字塔式选拔。这样的做法,确实创出了几个优势项目,培养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但是从上述“23名运动员,15名‘临时工’”的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举国体制式的培养,固然有其成功的一面,但是更应该看到,以编制来养运动员,既不可能覆盖更多的运动项目,更有可能因为决策者的主观好恶,埋没富有潜力的运动队及运动员。那么,为什么不能把代表国家或省市参赛的运动员、运动队,先以国家适当扶持、社会法人主办的原则业余运作,再将参赛取得的成绩量化为各种法定待遇,以激励运动员不在意什么编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呢?

    如今“23名运动员,15名‘临时工’”的尴尬,正在于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竞技体育的国家队、省市专业队全由政府大包大揽,存在着既包不过来、又很可能养不到“点子”上的体制难题;二是这样的体制,很难不沦为少数人的封闭操作,资金使用效果无人考核、无法考核状态。而另一方面,“先拿成绩后论英雄”式的市场化思路被忽视,业余选手或运动队代表国家、省市参赛取得的成绩,如何量化为足以让人羡慕的待遇,也亟需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