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市长崔杰在近日举行的市政府精细化管理座谈会上,要求政府组成人员每天早晨利用40分钟时间,将当地出版发行的5种主要报纸浏览一遍,长春市政府办公厅随即下发通知,要求市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通过报纸听民声、观民意,了解百姓疾苦,检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把处理情况通过媒体或其他渠道反馈给社会公众,逐步建立快速有效的问题发现、传导和解决机制。(《人民日报》1月7日报道)
崔市长的初衷不难理解,也不该怀疑。但是“每天读报40分钟”的要求,我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应该将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读“报”还是读“报纸”。相差一字,意义完全不同。在我看来,虽然报纸具有敏感性强、信息量大、传导快的特点,但报纸面对社会读者,也有信息杂芜,对政府无用或无效的东西较多等缺点。40分钟,读5种报纸,上百版的报纸,如果事前没有对有用信息的归集整理,推荐阅读,读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而这个事前对报纸“归集、整理、推荐”的过程,就是上述“报”的功能之一;此外,报纸是信息的来源之一,但也不是全部,网络信息,来信来访等等,也都是重要的民情通道。要紧的是,是否有人真正重视,是否能够及时反映到领导的手边,这是“报”的功能之二。简而言之,领导每天读报40分钟,不应该是泛泛地读报纸,甚至未必是报纸,却一定是及时、准确的民情信息。坚持这一点,才不致走入形式主义的死胡同。
其二,报纸“报”什么。“每天读报40分钟”的主旨,在于“听民声、观民意,了解百姓疾苦,检查问题和漏洞”,那么报纸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民生与民意呢?这对媒体来说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政府天天等着从报纸上听民声、观民意,报纸却还停留在“报喜不报扰”的办报理念上,那又怎么能让百姓相信这不是形式主义呢?
其三,读完之后怎么办。既然“每天读报40分钟”作为一项制度贯彻下去,就不能仅仅是“读”,而更应该包括“读完之后怎么办”。在我看来,读完之后,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有一个适当交流,如果所读内容涉及到本单位或本部门,在研究应对整改时,应该有相应的会议纪要,以便事后追踪落实。做到这一点,制度才算相对完整。
把机关工作人员与读报联系在一起,人们联想更多的,自然是“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旧机关作风。其实,如果剔除高高在上的官僚习气,如果报纸内容与改变机关作风同步,如果能对“制度化读报”做出精细化安排,如果把“读”与“做”结合的更紧密,公务员读报就该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