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9日,30多辆途经北京的大货车被昌平区3个交通队以超载名义拦下,并在交警指定的停车场接受了过磅检查。据司机称,过磅结果高出实际载重3到14吨,达到了超限。而按照规定,超载只需缴纳200元罚款,而超限则要缴纳1800元罚款。不甘心的司机们在交通队与过磅的停车场之间奔走了一天毫无结果,后集体到昌平区政府投诉,区信访办协调交警、公路局和技监局后,承认地磅有误差,并草草将车辆放行了事。(《京华时报》12月11日报道)
这些司机的遭遇,相信不少平民百姓都遇到过。相对来说,这些司机的结局还算不错——虽说跑了一两天,但起码省下了一千多元的罚款;昌平区信访办,也算是尽到了自己的协调责任;交管局、公路局、技监局等部门,虽说可能不太情愿,但也算是纠正了地磅不准的错误,推翻了自己的称重标准,对被扣车辆该放行的放行,该减罚的减罚……按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我们只要仔细品味其中的细节就不难悟出,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不妨注意这样几个关键词:超载罚款200元,超限罚款1800元;指定停车场过磅;30多辆车,进京前与进京后的称重最多相差14吨;过磅费高出外地10倍,额外加200元接车费;信访办协调,过磅结果无效。
如果把这些关键词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称重不准问题,不仅远远不是“地磅误差”能够解释的。过磅的指定停车场,是由谁来指定的?为什么要指定这一家?有什么资质标准没有?过磅费高出这么多,再加上不菲的接车费,收费依据又在哪里?指定停车场铁嘴钢牙的“地磅没问题”,为什么在信访办的协调下,又全部被否定了?30多辆大货车的司机们,虽然不再被罚款,但是上述这些疑问,为什么没人来给他们做出一个认真负责的解释呢?凭着一般社会经验,谁也不难预料,技术监督部门在督促“修好”地磅之后,隐藏在“过磅门”背后种种难以示人的猫腻,可能会被永远地掩盖了。
华南虎照事件,为什么被公众穷追猛打?就是因为事件的性质,已经从照片的真伪之争,逐渐上升到“到底谁在造假”的社会意义之争。上述这一起“过磅门”事件,虽然影响没有华南虎照那么大,但是其背后说不清道不明的“灰来灰去”特征,却是并无二致。当地党政执法机关,能不能不因事情已过而懒于过问,从政风建设的高度,彻底查一查此事的来龙去脉,给社会公众一个清晰完整的交待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