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积理而练识-马龙生评论
积理而练识-马龙生评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899
  • 关注人气:7,9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金周何去何从

(2007-10-10 01:08:40)
标签:

时事评论

黄金周

拉动经济

休假权

资源透支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来自全国假日办的信息说,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北京故宫连续四天接待量超过最大容量,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景区的接待量超过了最佳容量……一些著名景点纷纷喊“挤”。交通“超负荷”,景区“超负荷”,服务“超负荷”……考验着每年三次的“黄金周”。(《新华视点》近期报道)

    交通工具、旅游景点喊挤,而为了博游人一笑,动物园里动物的表演任务都达到了平时的三倍,小狗每天要跳绳400次,海狮每天要顶数十次皮球,小老虎累得趴下不动……。而游人呢,除了重复往年的“大人看后脑,小孩看屁股”,最大的收获,也许只有苦和累了。

    有关“黄金周‘黄金’何在”的争论,几乎年年都有,但黄金周依然每年三次地持续。早有专家慨叹:我们只盯着黄金周带来的经济收入账,为何不算算因景区“超载”等负面效应而带来的损失账?话虽然问的有些道理,但是并不全面。其实围绕黄金周的取舍,要算的绝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账?更有许多社会权益的利弊得失,需要仔细斟酌。

    休假中的社会权益体现在哪?报道中提到的一位游客回答颇有代表性:全年就三个黄金周才有成“块”的休闲时间出远门,“要是我自己能决定休假时间,才不在这种时候出门受罪呢。”我想,这才是为什么黄金周暂时还无法取消的主要原因。一年三个黄金周,虽然不一定能给每个人都带来“黄金”,但这毕竟是一个强硬的法定假日,如果没有这项法定,身在企业的劳动者能够保障自己的休息权吗?换言之,如果真像有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将黄金周改为带薪休假制度,自己决定休息日,可就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就业环境看,谁敢保证“带薪休假”不会演变为“没有休假”呢?

    前几年,我曾经和一位汉语讲的不错的外国人聊起有关休假的话题,他说在他们国家里,一年中只有半年或三个季度在工作、其它时间多为休闲旅游者很普遍。当时的第一感觉除了羡慕,就是马上与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对比了:如果在中国,不用说“聚财”的理念让多数人觉得这未免太奢侈,而且就算你想的开,你上了半年班、另半年去旅游,你的岗位谁给你留着?如果旅游回来,工作没了,再花半年时间找工作,还能有几人潇洒的起来呢?看起来,在发达国度里,我们的担扰人家是不存在的。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休假方式的科学化、人性化,往往是与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的。

    曾经,我们较多地考虑了公众的休假权与长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推出了一年三个黄金周的休假形式。但是随着新矛盾的出现以及对“人性化”的更高追求,我们发现这种方式虽然保障了公众的休假权,也对经济产生了拉动,但是对资源无法形成均衡利用导致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明显;而当我们想以更先进的方式取消黄金周的时候,却又不能不担心公众的休假权能否真正落到实处。黄金周何去何从,事实上已成了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矛盾如何平衡的常规性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