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布了2008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在所有招生名额中,学校招收推荐免试生(保送生)的数量占到计划数的50%至80%,也就是说,北大研究生招生的一多半名额给了保送生。这一政策让很多来自普通高校想报考北大研究生的学生感觉“很不公平”。北大则表示,这么做是依照导师的意见,希望招收更高水平的学生。(《北京晨报》7月9日报道)
有关研究生招考方式的争论,这几年有趋于激烈的迹象。前几年,甘德怀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的《我的北大考研经历》曾引起轰动,人们从中见识了不同角度对这场事关“程序公正”的招考争论。此后,北大校长许智宏表示,北大今后在研究生招生方面应该以导师推荐和考核综合能力为主。但是,针对导师对录取作用过大是否容易滋生腐败这一问题,校方的观点却是:导师的名誉是其宝贵财富,如果导师不珍惜,败坏学术声誉,最终受害的是自己。可以说,今年的“一多半名额给了保送生”,正是北大这一观念的延续。
如果按照北大的思路,学子想报考一个自己心仪的学校、专业和导师,如果没人推荐,怕是根本没有复试的机会了,或复试过关的可能性太小,这正是研究生教育让人备感不公的一面——宝贵的公共教育资源,较多地向导师个人倾斜,从而使权力的寻租空间人为增加。如果任由这种制度继续下去,研究生教育势必走向这样一种局面:有人脉关系的学生,只要公共课过了关,专业课成绩不好也大可放心,照样可以凭借导师的提携,顺利成为名师门下的“高徒”。因为学生是否“适合做学问”,全凭导师的主观感受。而没有关系可以利用的学生,则只能徒呼奈何。
把更多的招考决定权放在导师身上,“公共资源个人化”的倾向将无法避免。而就算导师的选择完全公正,其个人的社会接触面能有多大?考生又有几个有机会接近导师、有机会让导师推荐?在导师感叹“我要的学生来不了,我不需要的学生倒来了”时,不是同样存在“你要的人未必真正优秀,真正优秀的人未必能够师从于你”吗?导师的名誉确实是其宝贵财富,但是这些年,不珍惜名誉的教授还少吗?不珍惜名誉的导师,甚至能不能被发现都是个问题,更不用提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能否弥补了。
笔者以为,让研究生招考朝着“机会公平”的方向发展,应该作为当前研究生招考中的主要矛盾来着力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高校拥有的两个不完全的自主权——专业课出题权、面试自主权都应该被取消,让专业课也和公共课一样,实行全国统卷、统考,面试实行全国统一程序,降低导师的主观选择权,确保机会公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