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临沂市已有20余名儿童死于不明怪病”的网上谣传,山东省卫生厅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辟谣。但是媒体不仅没有放弃对此事跟踪的脚步,反而披露了比“辟谣”更丰富具体的内容。(《新闻晨报》5月14日报道)
笔者在仔细看过辟谣全文之后,深感山东省卫生厅的“辟谣”,实在太过简单笼统,无法令人释然。而与官方的“辟谣”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此后的媒体不仅一如既往地关注事态的发展,而且披露了比官方“辟谣”丰富很多的详细内容。不能不说,作为普通百姓,面对“手足口病”患儿的相继出现疑虑很多,因此他们更需要像媒体这样,对事件进行丰富、详尽的披露,而不是像官方“辟谣”那样,只做例行公事般的简单笼统回应。那么,针对此事的官方“辟谣”,公众的不满足感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即使是“少儿常见传染病”,也要有一个正常发病率作为参照,来判断眼下患儿的数量到底是处于正常发病率,还是非正常增加。可惜,辟谣中并没有涉及这一点。
其次,既然是“夏秋季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为什么在“五一”前的春季就开始发病?为什么只凭一个“初步诊断”,就认为患儿的死因是“手足口病引发并发症”?是否进行过权威确认?
显然,人们对此事最关心的,并不全是死了多少人,而是是否达到了“疫情”的程度。当前,食品安全,环境质量,卫生防疫……很多问题、很多环节都有可能引发集中度很高的病患流行,公众最想知道的,是疾病背后的天灾与人祸是什么,以便能够采取力所能及的自保的措施。
“不能报的太细了,怕引起恐慌”,这是临沂市政府新闻科有关负责人面对记者的坦言。从规律的意义上看,难道真是这样吗?以往类似的历史证明,在自身力量未必能够控制事态走向的情况下,“捂”反而是政府工作的被动之源。很多事情,越是公开,越是关注度高,反而容易引发社会力量的介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仅以此事为例,多名家长以为患儿只是感冒而耽误了病情,如果政府卫生防疫部门能够早一些对家长们提出告诫,让家长更多一点警惕,患儿何以会这么多?
捂,是一种不自信、不开明的态度。不自信,是生怕人们对自己所辖地域形成负面评价,影响政绩;不开明,是无视当前的信息传播能量,低估群众的判断能力。总以“政府精英”的思路来治理社会,这样的行政思路,其实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