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语文课 仅仅必修必选还不够

(2007-05-12 14:01:32)
标签:

大学语文

必修

必选

素质教育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记者昨天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北京晨报》5月10日报道)

    笔者注意到,教育部之所以要求“英语不过不能毕业,汉语不过同样不能毕业”,是把大学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通选课”来安排的。不难想象,对此无法认同者不会是少数人,而且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诘问。但是,从当前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普遍存在的落差来看,我却要对这样的要求叫一声好。

    那么,当前高等教育与社会存在的最大落差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学校过于偏重于科学知识教育,疏忽人文精神的培养;只重视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疏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由于“技能教育”观念的独步天下,学生只有技能,缺少内涵,不会思考,尤其是不会站在较高视点进行人文意义的思考。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今大学生尽管文凭越来越高,实用软件越用越熟,但思想境界却没能相应提高,思考方法过于单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退化,从而直接影响着创造能力的开发。

    有些大学生看到出台这样的规定,马上条件反射一般认为又被套上了一道应试的枷锁,大呼“还让不让人活了”。之所以反感,是因为有些大学生未必明白,大学语文教育并不仅仅具有听、说、读、写之类的工具意义,同时也是极具价值理性的人文教育。通过学习语文,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契合点在哪里,让自己产生个性化人生观念,形成一种自我造就的信念和方法。事实上,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鸟之两翼,如果二者强弱失衡,人类社会和人类个体都是不健全的。强化大学语文教育,正是弥补当前人文之“翼”相对较弱的举措之一。

    从另一角度看,作为高等教育,如果大学语文在教材、教法上,还因循那些死板知识、枯燥概念,甚至把课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记硬背,阅读、写作训练还大大脱离现实生活,无法达到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使语文成为思维的“创造工具”,这门课的生命力就不可能有多强。教好、学好大学语文,最要紧的是学校、教师有能力让学生把学习语文当成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无奈的应试。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大学语文教育就绝不仅仅是“必修、必选”那么简单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