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甭管过什么节,我都是过完这个节,就盼下一个节,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吃顿好饭解解馋。可如今,要不是被整个社会裹挟着,不得不应酬着过以外,我对节日真是淡漠得难以形容了,更不用说以积极的心态,浪漫的情调去盼节、过节了。别以为只是我这个中年男人才如此“另类”,我的女儿对节日的看法也和我差不多。用北方人最常用的两个字来概括过节的心理,那就是:没劲。
为什么没劲?老年人已从过节中难以找到历史上过节的那种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一家人极难一个不缺地聚在一起,遗憾总是多于圆满;都市里40岁以下的中青年,节日很少有不加班的,而且大多是不能兑现加班费的、极不情愿的加班;40岁以上的中老年,大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角色,社会角色集于一身,大款忙于生意,工薪阶层担心被“精简”,至于在社会上“找食吃”的自谋职业者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童年之乐早已成了奢侈品,更是难得轻松。其次,中国的“土节”文化含量越来越低,与社会生活越来越不合拍,人们从节上得不到精神愉悦,只有应酬的烦恼。至于洋节,那充其量也就是年轻人附庸风雅、赶赶时髦而自我制造的小感觉小情调,总让人觉得那是在跟着人家的时风找乐。
过节过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情调,这在物质生活已大大改善的今天尤其如此。但这需要有闲、有钱、有兴致三者缺一不可的社会条件。而在眼下,又有多少人真正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这正是不管是历史悠久的土节,还是进口时髦的洋节,都无法提起人们兴致的主要原因。什么时候,当我们不再无奈地“顺从”,真正活出自我,我们才能享受一下过节的乐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