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怀恩在BLOG里惊呼:高校快成了女儿国啦!说的是去年广州日报曾报道复旦大学新学期开始,破了百年来的新纪录:女生占52.3%,首次超过男生数,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比例则再突破,接近为女7男1,而华南师大教授更形容道:一进阶梯教室,一片“姹紫嫣红”的女儿国,养眼是养眼,但是也让人担忧啊!
对这样的现象,去年曾有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是因为“女生好静、勤奋,在当前以记忆为主的考试模式中更容易胜出”;还有的说,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用功”;更有泛泛的“女性独立意识在增强”之说等等。这些,当然都有一定道理,也都是原因之一,但我觉得又都不够全面。
我以为,高学历生源朝着“女多男少”的趋势发展,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生活对性别取向的自然调节在起作用。换言之,是社会对男性更多的选择,让男生并不十分在意与女生在学业上一争高低。而更强的危机意识,却让女生做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高一层学历,就多一分竞争的资本。而“社会对男性更多的选择”并不能完全用重男轻女来解释,因为以社会价值来衡量,一个人素质、能力的高低,决不是学历层次、在校成绩所能囊括,而是智商、情商、意志相结合的产物。
一些男生也许没有女生用功,甚至没有女生聪明,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男生因为生理和心理上的优势,往往更经得住“摔打”。用人单位之所以喜欢选择男生,是因为多数岗位本身就是既要拼脑力又要拼体力。而从微观意义上看,这样的选择并无不当。女生由于体力、生理等先天因素,无法在“经的住摔打”方面与男性比拼,只能转而向刻苦学习、追求学历上抢点制高点,以此弥补先天缺陷,获得社会总体评价上的平衡。
存在决定意识。从社会的普遍观念来看,我们大可不必为大学校园里“女多男少”的趋向担扰。男生即使在学业上真的处于下风,也必有他们得到社会认可的其它优势,将来自有他们的体现价值的位置;同理,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更多女生走进书斋而喝采,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学历的价值也不宜过分高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