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待“第一志愿情结”早现双刃效应

(2007-04-12 17:31:47)
标签:

高考

志愿

风险

    4月10日,北京《法制晚报》报道中出现“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这样的标题,展开报纸阅读正文,“南开大学”四个字赫然在目。对此,关心高考的人士肯定会眼前一亮。不过,等您读完了全文,气也就泄的差不多了——南开大学是在计划招不满时,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但其实际高考成绩应高于已投档第一志愿考生最低分60分以上,并优先选择专业服从分配的考生。

    听明白了吗?如果人家招满了,“录取二志愿”的事就不存在了;如果没招满,你要想以第二志愿被录取,就得先减掉60分之后,再看够不够人家的录取线,而且在所学专业的选择上,还要服从人家的余缺调剂。这样算来,所谓的“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其实,类似的“文字游戏”这几年一直没少做。前两年,甚至有媒体根据高校的只言片语,刊出过“并非梦想——第一志愿报清华,第二志愿报北大”这样的标题。但是事实上,“考的好不如报的好”问题,却在年复一年地困扰着考生和家长们。

    不知各高校的“第一志愿情结”始于何时,更不知这样的情结为什么会如此坚挺。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们的招考制度,造成了高校在“损人不利已”的情况下,把一切风险都推给考生——只有报了第一志愿,才算是“看的起我”。第一志愿的600分,比第二志愿的650分更值得青睐。所以,逼得考生在报志愿时,第二志愿就必须要与第一志愿拉开档次,否则如果第一志愿没押准,就只能自认倒霉,“滑楼梯”一般被甩到第n志愿去了。

    不过,很多事情都有物极必反的规律。高校通过志愿把风险推给考生,而现在考生也在给高校制造风险。据有关报道称,近年来被录取后却不报到的学生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据称全国高校新生报到流失率已在10%左右,同样让一些高校着急上火。

    对此,我的观点是,高校通过调档分数线、录取分数线、志愿调节、内部专业调节等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确保自己“水上船”般的主动。而考生承担的风险则太多、太实。录取不报到,应该被视为考生们对报考风险有限的触底反弹。只有“第一志愿情结”出现了“双刃效应”,高校和考生才有可能换位思考,从而减少对对方的不负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